关闭→
当前位置:中文知识站>书籍语录>《怪诞行为学2:非理*的积极力量》经典语录

《怪诞行为学2:非理*的积极力量》经典语录

中文知识站 人气:9.32K

经典语录

牙刷理论———人人都想要牙刷,人人都需要牙刷,人人都有牙刷,但是谁也不想用别人的牙刷。

《怪诞行为学2:非理*的积极力量》经典语录

你可能认为从事枯燥和无聊的工作,中途停下来休息一会儿会有好处,但这样的中断实际上减弱了你的适应能力,如果你需要重新开始工作会觉得问题更严重。假如你在打扫房子或者准备报税文件,最好的做法就是一鼓作气直到干完为止。

传统经济学的劳动模式宣称人们就像迷宫通道中的白鼠一样;我们投入劳动于任何事物都会以失去舒适的休憩为代价,造成不快的后果——焦虑和紧张。如果我们信奉这一模式,就会努力使享受最大化,我们就应该竭尽全力避免过多投入工作,增加即时休闲。可能很多人因此认为理想的休假就是在异国海滩上懒洋洋地躺着,享用别人送上的莫吉托鸡尾酒。

从长远来看,我们遇到了好事,最终不会像原来料想的那么幸福;发生了坏事,我们也不会像原来料想的那么悲伤。

就像生活中的很多经历,安装过程鬼使神差,就像墨菲定律说的一样:只要是我硬着头皮按直觉安上的木板或者拧上的螺栓,结果肯定是错的。有时候我立即就能发现自己的错误,但大多数时候要过了三四步才知道,不得不拆掉重新再来。

人们对自己创意的偏爱现象难逃商界人士的法眼,而且就像其他重要的业务运作一样,这种现象也有一个非正式的术语:“孩子是自己的好”法则。这一法则的中心就是:“如果不是我(我们)发明的,那就没有什么价值。”

换句话说,要想获得宜家效应,我们的努力必须获得成功(即使成功仅仅意味着把事情做完)。 根据我们从宜家效应得出的推断,投入的劳动越多,凝聚的价值越高,感情就越深。这也就是说,要在日常生活中增加自豪感和专属感,你需要更多地动手参与创作。

在马克思看来,被异化的劳动者与他自己的生产活动、劳动目标以及生产过程相分离使得工作成为非自发*的活动,因此劳动者就无法对劳动产生认同或者领略到劳动的意义。

一方面,人们希望事情是自己做的并为此自豪,另一方面,人们又想尽量减少厨房劳作,如何在两者之间取得微妙平衡?我认为,有一个人最清楚。此人就是以“半成品烹饪”而闻名的桑德拉·李,她已经发现了准确计算平衡点的公式并申请了专利:半成品烹饪“70/30黄金分割原理”。李认为,疲于奔命的厨师为了节约时间如果在烹调过程中用了70%的半成品(蛋糕粉、瓶装蒜茸、罐装海员式沙司)和30%自己别出心裁的加工(在蛋糕粉里加点儿蜂蜜和香草末,在海员式沙司里加点儿鲜罗勒),也一样能够感受到创造的快乐。

大自然赋予了人类一种灵敏的机能:在摄入足够热量与感觉吃饱之间有约20分钟的时间间隔。

如果你想得到更大的享受,有些事自己多出点儿力还是值得的。

有时我们觉得珍贵的东西会把我们从愉悦的依恋转化为完全不能自拔的痴迷,就像托尔金的作品《指环王》三部曲里咕噜姆的魔戒。不管是一枚魔戒、一辆倾心制造的汽车,还是一块新地毯,珍贵的物品可以把某些人的心完全抓住。如果你沉湎于对物品的过度迷恋,请跟我说:这不过是_____(自己填空:一辆车、一块地毯、一本书、一个玩具盒……)。一般而言,能够认识到珍贵物品对我们的影响是件好事,无论是愉悦的依恋,还是不能自拔的痴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