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中文知识站>书籍语录>《玉米》经典语录

《玉米》经典语录

中文知识站 人气:2.13W
《玉米》经典语录

在这本名为《玉米》的书中,我们看到的首先是“人”,令人难忘的人。姐姐玉米是宽阔的,她像鹰,她是王者,她属于白天,她的体内有浩浩荡荡的长风;而玉秀和玉秧属于夜晚,秘密的、暧昧的、交杂着恐惧和狂喜的夜晚,玉秀如妖精,闪烁、荡漾,这火红的狐狸在月光中灵俐地寻觅、奔逃;玉秧平庸,但正是这种平庸吸引了毕飞宇,他在玉秧充满体积感的迟钝、笨重中看出田鼠般的敏感和*觉。

三个人,三个女人,她们生长于田野,她们都梦想远方。但通向远方的路崎岖、艰险,三姐妹中玉秧走得最远,她的所到之处却是幽暗、逼仄的“洞穴”;在她们脚下和心中横亘着铁一般的生存极限,她们焦渴、破碎于干旱坚硬之地。

——通过对“极限”的探测,毕飞宇广博地处理了诸如历史、*、权力、伦理、*别与*、城镇与乡村等等主题,所有这些主题如同血管在人类生活的肌肤下运行。对我们来说,读《玉米》是经验的苏醒和整理,上世纪70年代的乡土和城镇、那时的日常情境在毕飞宇笔下精确地展开,绝对地具体,因确凿直抵本质。

所以,这三个女人属于过去时代,那个时代塑造了她们的命运;但她们又属于现在和未来,因为她们来自“*经验”中最令人伤痛、最具宿命意味的深处——在古老乡土和现代进程之间、在历史和生活之间,“个人”何以成立?她(他)的自由、她(他)的道德责任何以成立?我们从《玉米》中、从那激越的挣扎和惨烈的幻灭中看到了“人”的困难,看到“人”在重压下的可能,看到“人”的勇气、悲怆和尊严。

《玉米》的另一个可能的名字也许应该是《三姐妹》,这个和《玉米》一样朴素的名字让我想起契诃夫,想起他对俄罗斯大地上那三个女人的深情守望。

是的,守望,守和望,守着人、望着命运,这是作家的古老姿态,毕飞宇把这种姿态视为写作的根本意义所在——


经典语录

心冷一次岁数自然就要长一次。人就是以这种方式一次又一次地长大的,心同样也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地死掉的。这和年月反而没有什么关系了。

二丫头玉穗只比玉米小 一岁, 三丫头玉秀只比玉米小两岁半,然而,说起晓通世事,说起内心的深邃程度,玉穗玉秀比玉米都差了一 截。长幼不只是生命的次序, 有时候还是生命的深度和宽度。 说到底成长是需要机遇的,成长的进度只靠光*有时候反而难以弥补。

玉米是一个多么内向的姑娘,内向的姑娘实际上多长了一双 眼睛,专门是向内看的。向内看的眼睛能把自己的内心探照得一清二楚,所有的角落都无微不至。

玉米望着彭国梁的脚,知道了是四十二码的尺寸。这个不会错。玉米知道了彭国梁所有的尺寸。女孩子的心里 一旦有了心上 人,眼睛就成了卷尺,目光一拉出去 就能量,量完了呼啦一下又能自动收进来。

玉米其实是爱看电影的,母亲倒是从来不看。那时候玉米还在心里头嘀咕,怎么人到了岁数连电影都不想看了呢。现在玉米算是明白了,母亲不愿意往人多的地方去, 再说了,电影也实在是假得很,那么多的人挤在 一块白布里头过日子, 就 一块 白布, 它知道什么是 暖,什么是冷?这么一想 玉米也觉得自己到了岁数了, 只是觉得自己的心也冷了。心冷一次岁数自然要长一次。人就是以这种方式 一次 又一次地长大的,心同样也是这样 一次又一次地死掉的。这和年月反而没有什么关系了。

玉米想,这就对了,恋爱就是这样的,无声地坐在 一起, 有些陌生, 但是默契;近在咫尺,却一心一意地向遥远的地方憧憬、缅怀。 就是这样的。

玉米的第一次掌权是在中午的饭桌 上。玉米并没有持家的权力,但是,权力就这样,你只要把它握在手上,捏出汗来,权力会长出五根手指,一用劲就是一只拳头。

玉秀第一个吃完 了。玉米用余光全看在眼里。 狐狸精的气焰这一回彻底下去了。不要看狐狸精猖獗,狐狸精有狐狸精的软肋。狐狸精 一是懒,二是喜欢欺负比她弱的人,这两点你都顺了她,她反而格外地听话了。 所有的狐狸精全一个样。 玉米要的其实只是听话。 听了一次,就有两次,有了两次,就有三次。三次以后, 她也就 习惯了,自然 了。所以 第一次听话是最最要紧的。 权力就是在别人听话的时候产生的, 又通过要求别人听话而显示出来。放倒了玉秀,玉米意识到自己开始持家 了,洗碗的时候就有一点喜上心头,当然,绝不会喜上眉梢的。心里的事发展到了脸上,那就不好了。

玉米悄悄偷来了玉叶的 新华字典,可是这又有什么用?字典就在手头,玉米却不会用它。那些不会写的字全是水里的鱼, 你知道它们就在水的下面,可哪一 条也不 属于你。这是怎样地费心与伤神。玉米敲着自己的头,字呢!字 呢—— 我怎么就不会多写几个字呢? 写到无能为力的地方,玉米望着纸,望着笔,绝望 了,一 肚子的话慢慢变成 了一 脸的泪。 她把双手合在胸前, 说:“ 老天爷,可怜可怜我,你可怜可怜我吧!”

TAG标签:#经典语录 #玉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