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中文知识站>习题库>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佛教在两汉之际由印度传入的外来文化。传来之初,人们对它了解甚浅。汉末、三国时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佛教在两汉之际由印度传入的外来文化。传来之初,人们对它了解甚浅。汉末、三国时期,...

中文知识站 人气:3.1W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佛教在两汉之际由印度传入的外来文化。传来之初,人们对它了解甚浅。汉末、三国时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佛教在两汉之际由印度传入的外来文化。传来之初,人们对它了解甚浅。汉末、三国时期,佛经已渐有翻译。迨至东晋时期,则开始了大规模佛经传译的工作。这时,东来传教的高僧日多,本土的出家僧众也激增,其间有不少的饱学大德,因此,佛教在社会上的影响迅速扩大。

东晋南北朝以来,随着佛教影响的扩大,随着本土人士对佛教教义的深入了解,佛教这一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就暴露出来了。由于当时*本土文化以儒、道为代表的格局已经形成,所以佛教与本土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也就表现为佛、道与佛、儒之间的矛盾冲突。

佛教与道教的矛盾冲突,有因教义上的不同而引起的斗争。道教主张长生久视、肉体成仙,而佛教则宣扬诸行无常、涅槃寂灭,这样两种根本相反的解脱观,自然是会发生冲突的。但佛道两教之间的冲突,更多的却是发生在争夺社会地位上。从南北朝至五代,先后发生过四次较大规模的灭佛运动。其中前两次的灭佛运动,即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和北周武帝建德二年那两次,则又是与道教的争夺统治者的崇信,确立其社会的正统地位直接有关。唐武宗会昌五年的那次灭佛运动,其中也有道教人士参与劝谏。只有五代后周世宗的废佛运动,未见有道教的掺入。

佛教与儒家的冲突,最直接的是佛教的出世主义、出家制度明显有违于儒家提倡的伦理纲常等礼教。所以两家斗争的焦点,也就主要集中在佛教的出世出家是否违背了*传统的孝道和忠道。在这一斗争中,坚持儒家立场者,激烈抨击佛教的出家制度教人剃须发、不娶妻、不敬养父母等,完全违背了孝道;而出世主义的不理民生、不事王事、不敬王者等,又完全违背了忠道。因而极贬佛教为夷教胡俗,必欲消灭之而后快。站在佛教立场者,为求得在*的生存,则竭力采取调和态度,辩明其不违*礼俗之根本。

当时佛教与儒、道的斗争主要集中在神的存灭、因果报应等问题上。成佛是佛教徒的最高理想,对此问题,当时的*佛教徒提出了一种“神明成佛”的理论。当时的儒、道学者则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形神相即”、“形质神用”、“形死神灭”等观点。又,佛教讲因果报应,强调自己种下的因,自己承受其果报。而在*传统观念中,则盛行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的教训。即祖先积善或积不善,由子孙去承受福或祸,而主要不是本人去承受。

在佛教与儒、道发生矛盾冲突的同时,更值得注意的是佛教与儒、道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佛教传入之初,为使*人理解这一外来宗教的思想,借用了大量的儒、道所用的传统名词、概念来比附译释佛教的一些名词、概念。然而,由于佛教传入初期,人们对其了解不深,这种名词、概念的借用,也就给一般人带来了不少的误解。而这种误解,也就使儒、道的思想渗入了佛教之中。

在*儒、道思想的影响下,原印度佛教的许多特*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至隋唐时期,佛教完成了形式和理论上的自我调整,取得了与*传统文化的基本协调,形成了一批富有*特*的佛教宗派。佛教终于在*扎根,开花,结果。佛教的影响也不断地深入到了人们的日常衣食、语言、思想、文学、艺术、建筑,乃至医学、天文等各个方面。至此,佛教文化已成为整个*文化中可以与儒、道鼎足而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节选自楼宇烈的《*文化中的儒释道》,有删改)

4.下列有关佛教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佛教不是*本土产生的传统文化,是在两汉之际由印度传入的外来文化。

B.佛教传来之初,人们并不了解这一外来文化。随着佛经的翻译,人们才开始深入了解佛教教义。

C.东晋时期,外来传教的高僧、本土的僧众日渐增多,还出现了许多饱学大德,佛教在*的影响扩大。

D.佛教与本土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主要是与儒、道教之间的矛盾冲突。

5.下列有关佛教与儒、道之间矛盾冲突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佛教与道教的矛盾冲突,主要是因教义上的不同而引起的斗争,也有争夺统治者的崇信,确立其社会的正统地位的斗争。

B.坚持儒家立场者,认为佛教完全违背了孝道、忠道。站在佛教立场者,则运用极端手段竭力辩明其并未违背*的伦理纲常。

C.在理论方面,佛教与儒、道的矛盾冲突,主要集中在神的存灭、因果报应两个问题上。关于神的存灭,其观点是相对的;关于因果报应,其观点是相同的。

D.佛教作为外来文化与本土产生的儒、道之间有矛盾冲突,在矛盾冲突中又达到与儒、道的相互吸收和融合。

6.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借用儒、道所用的名词、概念来比附译释佛教的一些名词、概念,带来了不少的误解。而这种误解,也就使儒、道的思想主动地融合到佛教之中。

B.佛教文化对*传统的儒、道思想也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促使它们在形式和理论上自我调整和发展更新,形成*特*的宗派。

C.*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至隋唐时期,*传统文化形成了以儒家为主体、儒释道三家共存、互融互补的局面。

D.佛教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所以,撇开佛教是无法理解*文化的多*丰富,更是无法全面深刻把握*文化的真正精神的。

【回答】

4.B

5.D

6.D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题干“下列有关佛教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答题关键词“佛教”。 答题时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B项表述错误,原文信息为:“传来之初,人们对它了解甚浅”,并非不了解。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答题关键“佛教”,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义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指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选项B项曲解文意。

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有关佛教与儒、道之间矛盾冲突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关键词“佛教与儒、道之间矛盾冲突”。A.原文信息为:“佛教与道教的矛盾冲突,有因教义上的不同而引起的斗争。”“但佛道两教之间的冲突,更多的却是发生在争夺社会地位上。”犯了主次颠倒的错误。B.原文信息为:“站在佛教立场者,为求得在*的生存,则竭力采取调和态度,辩明其不违*礼俗之根本”,调和态度非极端手段。C.原文信息为:“当时佛教与儒道的斗争主要集中在神的存灭、因果报应等问题上”,并非只有这两个问题,原文中关于因果报应的观点也并不是相同的。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答题时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得出*。

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A.原文信息为:“而这种误解,也就使儒、道的思想渗入了佛教之中。”渗入,并非主动融合;B.原文信息为:“佛教完成了形式和理论上的自我调整,取得了与*传统文化的基本协调,形成了一批富有*特*的佛教宗派。”自我调整的是佛教而非儒、道教;C.原文信息为:“佛教文化已成为整个*文化中可以与儒、道鼎足而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原文并未提及“以儒家为主体”,另从历史考*,隋唐时期,儒教文化并未成为主体。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要从题干中审明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中,“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就要到文中找到与选项有关联的文字,然后看一看文中的信息与选项是否一致,或者选项的内容与文章的信息是否一致。

知识点:科普类文本阅读 社科类文本阅读

题型:选择题

TAG标签:#两汉 #外来文化 #甚浅 #题目 #汉末 #
热文推荐
猜你喜欢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