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中文知识站>习题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土壤盐渍化是指易溶*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也称盐碱化。黄河三角洲传统盐碱化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土壤盐渍化是指易溶*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也称盐碱化。黄河三角洲传统盐碱化治...

中文知识站 人气:4.27K

问题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土壤盐渍化是指易溶*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也称盐碱化。黄河三角洲传统盐碱化治理措施是在地表开挖明渠,引水漫灌,以降低土壤盐碱含量,但用水用地大且排盐慢。2000年以来,该地区引进暗管排盐碱技术,即在土壤中铺设渗水管收集盐碱水,再通过排水管将盐碱水排出(见图)。目前,这一技术已成为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治理的有效措施。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土壤盐渍化是指易溶*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也称盐碱化。黄河三角洲传统盐碱化治...

(1)历史上黄河三角洲河道多次改道,但21世纪以来黄河三角洲河道未发生摆动。说明主要原因。

(2)简述黄河三角洲利用暗管技术排盐碱的主要优点。

(3)华北是我国最缺水的地区。有专家认为,与种植农业相比,黄河三角洲更适宜发展大牧场放牧业。分析专家提出该观点的理由。

【回答】

(1)中上游生态环境改善,水土流失减轻;水土保持工程发挥效益,泥沙减少;流域用水量增加,河口径流减少;河道疏浚,加固堤岸,不易泛滥。

(2)节约用水;节约用地;降低地下水位;排盐碱快。

(3)灌溉水源紧张,缓解水资源压力;土壤盐碱化较重,相对适宜牧草生长;畜牧产品市场扩大,牧业经济效益更高。

【详解】

(1)黄河三角洲河道多次改道说明当时黄河水患,21世纪以来黄河三角洲河道未发生摆动说明水患得到有效治理。治黄的关键是治沙,中上游地区水土保持林建设以及大型水利枢纽建设使下泄到下游河段的泥沙量减少;沿岸地区用水使黄河水量减小,输少能力减弱。此外中上游建设大型水库,调节河流径流季节变化;下游加固黄河大堤、河道疏浚,增加洪水下泄;修建分洪、蓄洪工程,降低洪水期黄河水位等措施都起到了防洪的积极作用。

(2)材料显示,传统盐碱化治理措施存在“用水用地大且排盐慢”的缺点,因此改进后的暗管排盐碱技术应注意克服以上缺点。结合示意图可知,暗管技术排盐碱的主要优点是节约用水,节约用地,降低地下水位,排盐碱快。

(3)发展大牧场放牧业应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效益。与种植农业相比,大牧场放牧业对灌溉水源的需求少,发展大牧场放牧业缓解水资源压力;华北地区土地土壤盐碱化较重,相对而言更适宜牧草生长;从经济效益角度看,畜牧产品市场扩大,牧业经济效益更高。

知识点:地壳物质循环及地表形态的塑造 外力作用与地貌

题型:综合题

TAG标签:#土壤 #盐分 #盐碱化 #盐渍化 #易溶 #
热文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