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中文知识站>习题库> (三)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3题倦夜杜甫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

 (三)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3题倦夜杜甫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

中文知识站 人气:2.46W

问题详情:

 (三)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3题倦夜杜甫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

 (三)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3题

倦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 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 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 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 空悲清夜徂!

1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十个字,勾画出清秋月夜村居的特有景况。“竹”、“野”二字,不仅暗示出诗人宅旁有竹林,门前是郊野,也分外渲染出一派秋气。

B、三、四两句紧紧相承,又有所变化:“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上句扣竹,下句扣月。夜越来越凉,露水越来越重,在竹叶上凝聚成许多小水珠儿,不时地滴滴答答地滚落下来;此时月照中天,映衬得小星星黯然失*,象瞌睡人的眼,忽而睁,忽而闭。这已经是深夜了。

C、五、六两句又转换了另外一番景*:“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这是也是深夜的景*:萤火虫提着小灯笼,闪着星星点点微弱的光;那竹林外小溪旁栖宿的鸟儿,它们互相呼唤着,准备结伴起飞。

D、前六句展现了诗人孤栖“卧内”,辗转反侧,不能成眠,听窗外竹叶萧萧,露珠滴答;一会儿对着洒满庭院的溶溶月光,沉思默想;一会儿披衣而起,步出庭院,仰望遥空,环视旷野,心事浩茫的形象。

12.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文写自然景*,单纯写“夜”,没有一字写“倦”;但我们从这幅“秋夜图”中,还是看到这些景物的目击者──诗人自己。由诗人的不能酣眠,我们能够看到他的疲倦。

B、诗的最后两句诗人直吐胸臆:“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他是为自己的身世遭际而忧心。这一夜他思考着千桩万桩事,“万事”不顺,难免清夜难眠。

C、诗的结语云:“空悲清夜徂!”枉自悲叹如此良夜白白逝去。“空悲”二字,抒发了诗人无限感慨与忧愤。

D、诗人对那如泪珠滚动般的“重露成涓滴”之声特别敏感;那光华万里的“野月”,使人会联想到诗人思绪的广阔和遥远;那乍隐乍现、有气无力的“稀星”,也可以看出诗人对当时政局动荡不定的担心;至于那暗飞自照的流萤,相呼结伴的水鸟,则更明鲜地衬托出诗人“消中只自惜,晚起索谁亲”(《赠王侍御四十韵》)的孤寂心情。

13.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中由于诗人以“情眼”观景、摄景,融情于景,故诗的字面虽不露声*,只写“夜”,不言“倦”,只写“耀乎外”的景,不写“融乎内”的情,但诗人的羁孤老倦之态,忧国忧时之情,已从这特定的“情中之景”里鲜明地流露出来。

B、这首诗的构思布局精巧玲珑。全诗起承转合,井然有序。前六句写景,由远及近,由粗转细,用空间的变换暗示时间的推移,画面变幻多姿,情采步步诱人。

C、诗的首联“竹凉侵卧内,明月满庭隅”,统领下两联所写之景。因为无“竹”,“重露”就无处“成涓滴”;无“野”,飞萤之火、水鸟之声的出现,就不知从何而来。由“竹”、“野”二字,可见诗人炼字之精,构思布局之细。

D、此诗结尾由写景转入抒情,骤看殊觉突然,细看似断实联,外断内联,总结了全篇所写之景,点明了题意,使全诗在结处翼然振起,情景皆活,焕发出异样的光*。

【回答】

参考*:B、由“水宿鸟相呼”一句可见那竹林外小溪旁栖宿的鸟儿,已经睡醒,它们互相呼唤着,准备结伴起飞,这是秋夜破晓前的景*。

参考*:B、“万事干戈里”,这一夜他思考着千桩万桩事,哪一桩都与战事有关!此句诗人是深切地关注着国家和*的命运。

参考*:B、写景之句,由近及远。

知识点:

题型:语言表达

TAG标签:#侵卧 #野月 #竹凉 #题倦 #满庭隅 #
热文推荐
猜你喜欢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