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中文知识站>习题库>1.下列各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A.善*而藏之B.鼎铛玉石C.砉然向然D.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1.下列各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A.善*而藏之B.鼎铛玉石C.砉然向然D.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中文知识站 人气:8.46K

问题详情:

1.下列各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A.善*而藏之B.鼎铛玉石C.砉然向然D.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1.下列各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

A.善*而藏之

B.鼎铛玉石

C.砉然向然

D.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回答】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通假字。也是考查实词。A项,“善”通“缮”,修治,文中指拭擦。C项,“向”通“响”。D项,“伏”通“服”,心服。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知识拓展】如何识别通假字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重例*。语言是具有社会*的,例子愈多愈说明通假用法具有普遍*。如“无”通“毋”:“令壮者无取老妇”(《勾践灭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梁惠王上》)、“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郑伯克段于鄢》)“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这些例子,说明“无”通“毋”非属偶然。

2.通古音。辨析古文中的通假字,可以利用通假字与本字音同或音近的特点,联系上下文的意思来辨析,就是古人所说的“以声求义”的方法。具体作法,就是在我们阅读文言文时,如果发现某个字,其按通常的意义解释不通,就可以用某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解释,以达到辨析通顺、找出本字的目的。如“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一句中,“颁白”二字不成语,不可解,必须知道“颁”是“斑”的借字,意思才通。古音通假最重要的一条原则是:通假字和本字必须音同或音近,必须以两者古音相通为依据,然后根据字音寻找它所替代的本字。如“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与臣有郤”(《鸿门宴》)的“郤”通“隙”,通假字“郤”和本字“隙”古音相通(古音同属溪母铎部)。又如“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战国策•唐雎不辱出使命》)的“直”通“特”,二字古音同属定母职部。所以,要做到准确识别通假字,必须懂得一些基本的古音知识。这一点对中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就是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一般也不通音韵之学。

另外,通假字的读音跟本字的读音不同的,一般读本字的音。例如“父”通“甫”,旧时男子的美称,多附缀于表字后。“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一句中的“父”读fǔ。又如“识”通“志”,记住的意思。“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石钟山记》)句中的“识”读zhì。

3.多识记。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涉及的面较广,但中学语文教材所涉及的并不很多。如“畔”通“叛”、“亡”通“无”、“距”通“拒”、“惠”通“慧”等。“读书识字始”,平时多识记一些常见的通假字,对学好文言文是很有帮助的。

要注意的是,有些字古音虽相同或相近,但我们不能轻易当作通假字。要确立通假字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两字同时存在。第二,两字音同音近。第三,要有足够的*据。(此为赵振铎先生所提出,转引自《训诂学与语文教学》)此三者,缺一不可,而第三条尤为重要。前人讲“无征不信”,没有足够的例*(例*要求不少于五条),不可轻下结论。

知识点:词语

题型:选择题

TAG标签:#鼎铛玉石 #通假字 #善而藏 #
热文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