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中文知识站>习题库>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地名是基本的社会公共信息,也是重要的文化形态和载体。...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地名是基本的社会公共信息,也是重要的文化形态和载体。...

中文知识站 人气:2.58W

问题详情: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地名是基本的社会公共信息,也是重要的文化形态和载体。...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地名是基本的社会公共信息,也是重要的文化形态和载体。现在国内许多城市散布着“洋地名”,创意英国、香榭丽舍、挪威森林、金*维也纳、阿拉丁花园、波西米亚花园、戛纳风情街、米兰阳光、普罗旺斯阳光花园、荷兰水乡、塞纳河畔、温哥华广场,“曼哈顿”“泰晤士”扎堆,“维也纳” “地中海”层出不穷,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甚至调侃道:“想在一下午逛遍巴黎和威尼斯吗?可以,如果你在*。”

近十年来,这一现象风靡全国。有人认为,这些“洋地名”代表着高品位、*化;也有人认为,这是价值取向变化的反映,是本土文化的不自信,是居住文化的大缺憾……

对这种现象,你有何看法?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回答】

旧称仍堪千吟,故土不宜洋名

国家发展的*化,不仅体现在经济水平中,还映*在日常生活里。纵使是在国内城市,也能实现“一日穿行于罗托鲁拉小镇,漫步在普罗旺斯,游走于卡布奇诺”的幻想。

对于故土冠以洋名泛滥的现象,我认为是不合时宜的。

这不是一次旧酒换新瓶的简单调换,而是一次传统文化的攻守战。一个地名不仅仅是一个区域的标号,一种地域特*的凝结,在一截岁月的见*下凝固成一份记忆的符号。它目睹了这片地域的兴衰成败,参与了周遭人们的喜怒哀乐,在日转星移中坚守着这份沉重。它不再是一个为划分区域而标定的符号,而成为了一个地域的文化积淀。

然而,当凭着“与时俱进,*接轨”的底气撕开这个城市的血肉,大张旗鼓地贴上了洋名标签时,直接粗暴的无知糟蹋了文化的传承、地域的记忆,人们的情感时,一切还显得那么合乎情理,无关紧要吗?

或许有人以“抱残守缺”为说辞指责我们态度保守,但你们认为的“残缺”从未发生在我们的文化里,那是你们“崇洋媚外”的思想,对地域传统文化的臆想。真实的“残缺”根固在你们的卑屈里。至于态度的保守,那更近于对文化底蕴的坚定,我们支持*交流文化交融,但绝不会妄自菲薄地动摇传统的根基。那是千载岁月留给我们的遗礼,可堪千次地吟唱。

再论洋名的泛滥,大抵是出于人们的急功近利。向往普罗旺斯的浪漫,却无法复制那一片花海,便自以为是地取巧,直接套用地名,妄图以此提升格调品味。殊不知,这是消费情调的土方子,没有架构出预料的浪漫,徒添几分滑稽效果。再者洋名里蕴含的外邦文化诚然会让人感叹,但是缺少了那份感同身受的文化共识,它便无力引起情感的共鸣。感叹只会挑起一时的猎奇,终逃不过冗长的时间。没有传统的支撑,它只会被消磨成尘埃,灰飞烟灭于某日。

故此,洋名的横行霸道应该适可而止了。我们也应该把欣赏投注在旧地名中,挖掘出隐匿于记忆中的美丽,感悟文化的洗礼,千万次轻吟那个名字,不再是饶舌矫情的洋名。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审题时可根据材料内容及反映的社会问题而构思立意。读后可知,材料主要讲述了洋地名乱象和民族文化及价值取向的内容。考生可针对洋地名的态度和观点及洋地名和民族文化进行构思立意。例如,要弘扬民族文化特*,不能崇洋媚外;要有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不能一味的盲从洋文化。东西方文化融合是大势所趋等。可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要注意拟写一个出*的题目。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材料作文是近几年高考经常采用的考查形式,考生构思的第一步是读懂材料,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没有读懂材料必然会模糊作文,以致出现偏题或者离题的现象,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明白内容,理清关系,理解中心,为立意奠定一个较好的审题基础。立意时要求准,力求新颖。材料作文也是“命意作文”,立意好坏直接影响到作文的深刻与否和创新程度,因此,写材料作文,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要尽量在立意上求准求新。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新”字上下功夫,这样写成的文章才有希望焕发出创造的光*。例如这则材料作文题,考生应围绕洋文化与民族本土文化的关系进行构思立意。立意时,虽然可从多个角度立意,但考生从二者的融合关系角度立意较佳。

知识点:材料作文

题型:作文

TAG标签:#地名 #一篇 #载体 #公共信息 #文章 #
热文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