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中文知识站>习题库>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知识上的鉴别力林语堂教育和文化的目标,只在于发展知识上的鉴别力。一个理想的受过教...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知识上的鉴别力林语堂教育和文化的目标,只在于发展知识上的鉴别力。一个理想的受过教...

中文知识站 人气:9.96K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知识上的鉴别力林语堂教育和文化的目标,只在于发展知识上的鉴别力。一个理想的受过教...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知识上的鉴别力

林语堂

教育和文化的目标,只在于发展知识上的鉴别力。一个理想的受过教育者,不一定要学富五车,而只须明于鉴别善恶。能够辨别何者是可爱,何者是可憎的,即是在知识上能鉴别。

最令人难受的,莫过于遇着一个胸中满装着历史上的事实人物,并且对时事极为熟悉,但见解和态度则是完全错误的人。我曾遇见过这一类的人,他们在谈话时,无论什么题目,总有一些材料要发表出来,但是他们的见地,则完全是可笑可怜的。他们的学问是广博的,但毫无鉴别能力。博学不过是将许多学问或事实填塞进去,而鉴别力则是艺术的判别问题,一个满腹学问的人,或许很易于写成一部历史;但在论人和论事时,或竟是只知依入门户,并无卓识的。这种人就属于我们所谓缺乏智识上的鉴别力。

所以一个真有学问的人,其实就是一个善于辨别是非者。这就是我们所谓鉴别力。但一个人若想有鉴别力,他必须先有*的判断力,不为一切社会的、*的、文学的、艺术的或学院式的诱惑所动。一个人在*时,他的四周必有无数各种各样的诱惑,如:名利诱惑、爱国诱惑、*诱惑、宗教诱惑,和惑人的诗人、惑人的艺术家、感人的*者,与惑人的心理学家。当一个心理分析家告诉我们,便秘症引起暴躁的*情时,凡有识力者对之,只可付诸一笑。当一个人错误时,不必因震于他的大名,或震于他的高深学问,而对他有所畏惧。

因此识和胆是相关联的,*人每以胆识并列。凡是后来有所成就的思想家和作家,他们大多在青年时即显露出知识上的胆力。这种人决不肯盲捧一个名震一时的诗人。他如真心钦佩一个诗人时,他必会说出他钦佩的理由。这就是依赖着他的内心判别而来的;他也决不肯盲捧一个风行一时的画派,决不肯盲从一个流行的哲理,或一个时髦的学说,不论他们有着何等样的大名做后盾。他除了内心信服之外,决不肯昧昧然信服一个作家,这就是知识上的鉴别力。这无疑是需要某种对于自己的天真坦白的信心的,而这种自我便是一个人所有的最可靠的东西,一个学者一旦放弃了这种自我判断的权利,他便随时可受人生的各种欺蒙了。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个*告其实也是现代的学校所极为需要的。大家都知道现在一般的学校制度倾向于割舍了鉴别力以求学问,以一种堆塞的方法,以为有了一大堆知识便算是早就了一个有识之士,而把愉快的求知扭曲为一种机械的,有一定分量的,呆板与被动的知识的堆塞。但是我们为什么要把知识置于思想之前?我们为什么愿意称呼一个仅是读足了学分的大学毕业生为学成之士?这种学分和*何以会取代了教育的真正目的?

因为我们是在将民众整批地教育,如在工厂里边一般。所以孔子说:“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世上实在无所谓必修科目,无必读之书,甚至莎士比亚剧本也是如此。我曾受过相当的教育,但我至今弄不清楚西班牙京城叫什么名字,并且有一个时期还以为哈瓦那是一个临近古巴的海岛呢。

(选自《生活的艺术》,有删改)

10.拥有鉴别力,需要哪些条件?依据文章三、四两段,简要回答。

11.现代的学校教育存在哪些弊端?请简要概括。

12.请归纳本文的论*思路。

【回答】

10.*的判断力,知识上的胆力,对自己天真坦白的信心。(每点2分)

11.倾向上割舍鉴别力而求学问,方法上把愉快的求知变为机械的堆塞,目标上以*来代替真正的教育。(每点2分)

12.开头提出观点,教育和文化的目标,在于发展知识上的鉴别力;然后,论述什么是鉴别力以及怎样才具有鉴别力;最后,针对现代教育制度,谈鉴别力的必要*。(每点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0.题干已说明在三、四两段中筛选相关信息,第三段“他必须先有*的判断力,不为一切社会的、*的、文学的、艺术的或学院式的诱惑所动”。第四段’ 他们大多在青年时即显露出知识上的胆力。””这无疑是需要某种对于自己的天真坦白的信心的,而这种自我便是一个人所有的最可靠的东西,一个学者一旦放弃了这种自我判断的权利,他便随时可受人生的各种欺蒙了”。找到相关的点再加以概括就可以了。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阅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信息进行筛选与整合的过程。所谓“筛选”,就是按照考题设定的阅读目的对文章进行分析,准确、快速、有效地辨别并获取命题所要求的信息。 所谓“整合”,就是对筛选所得的信息做出正确的认知,把握各信息材料之间的关系,并能归纳综合,或者按照命题要求进行信息重组。在表述题中,“筛选与整合”主要是根据一定的内容要求获取相关的信息要点,并再通过语言转换达到信息的重组;本题答题区域三、四段,仔细筛选,概括即可

11.仔细阅读发现涉及现代教育弊端的说明集中在文中的倒数第二节,本段包括了教育的三大弊端“现在一般的学校制度倾向于割舍了鉴别力以求学问,以一种堆塞的方法,以为有了一大堆知识便算是早就了一个有识之士,而把愉快的求知扭曲为一种机械的,有一定分量的,呆板与被动的知识的堆塞。但是我们为什么要把知识置于思想之前?我们为什么愿意称呼一个仅是读足了学分的大学毕业生为学成之士?这种学分和*何以会取代了教育的真正目的?”加以概括即可。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易错*示】阅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信息进行筛选与整合的过程。所谓“筛选”,就是按照考题设定的阅读目的对文章进行分析,准确、快速、有效地辨别并获取命题所要求的信息。 所谓“整合”,就是对筛选所得的信息做出正确的认知,把握各信息材料之间的关系,并能归纳综合,或者按照命题要求进行信息重组。在表述题中,“筛选与整合”主要是根据一定的内容要求获取相关的信息要点,并再通过语言转换达到信息的重组;本题*针对全文,仔细筛选,概括即可

12.一篇典范的论述类文本必然有它的中心论点,此篇文章的题目是“知识上的鉴别力”,“鉴别力”是重点,文章的思路应该就是围绕此展开,“鉴别力是什么”,“为什么需要鉴别力”等等

【考点定位】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思路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反映,是作者为实现表达目的而确定的文章内容的先后顺序。结构就是思路的体现。分析结构,理清思路包括分析①段内的句与句和段与段中间的层次,②全篇的结构,③把握层次基础上归纳概括。对文章结构与思路的把握有赖于对文章的细致阅读,尤其是解题前的通读全文。所谓“文章思有路,遵路始识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二、分析结构,把握思路的方法分清层次,既包括分清全文的层次,也包括某一部分的层次(或说段内层次),前者通常称为划分成几个部分,后者通常称为分析小层次。分析文章结构和把握文章思路一般可以分三步。第一步,扫渎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情,这一步的作用是把握文章全貌。 第二步,逐段细读,寻找关键词语及中心句,然后用简明的一两句话标示段意,这一步的作用是把几百上千字的文章浓缩成几句话,显露出文章的脉络。常见的有以下三种方法。 ①、从首句入手。很多文章首句往往起到提纲挈领的总起作用,从首句入手,往往能把准文章思路文脉。②、从标志语入手。其一是语言的标志。为了使行文思路清晰,作者常常会使用一些衔接上下文的标志*词语,明示段内层次。如结构上有“第一”“第二”“第三”之类序数;层次有“首先……其次……最后……”“一方面……另一方面……”“不仅如此……”“此外”“同时”等。其二看标点,作者是行文中经常运用标点区分层次,特别是分号、句号是区分层次的明显标志。,③、从议论抒情入手。在叙述描写过程中作者时常*入一些议论抒情*句子,以对前文的叙写加以概括和总结。段的类型从表达方式上说,分为叙述段、描写段、说明段和议论段这四类。强调分辨段的类型,是因为段的类型不同,其写作思路,结构特点也不相同。一般说来,说明段、议论段往往有中心句,主体句则围绕中心句展开,有时还有小结句。叙述段、描写段往往没有中心句,各句围绕客观存在的中心意思按时空或逻辑顺序展开。懂得这一点,有助于段内层次分析。第三步,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这一步的作用是理清脉络,把握全文的结构。这里所说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具体是指开头和结尾的关系,它们与主体部分的关系,以及前后照应的关系。摸清这种关系,既是分析结构的需要,也是弄清写作思路的需要。本题综合运用以上方法。

知识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题型:现代文阅读

TAG标签:#林语堂 #阅读 #教育 #鉴别力 #受过 #
热文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