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中文知识站>习题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

中文知识站 人气:1.61W

问题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材料一 信息时代的教育需要培养“数字公民”,即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和必要的信息技能的公民。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包括快速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有效地吸收、熟练存储信息的能力,批判*地评价信息的能力,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使用信息的能力。信息化教育能使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能够在信息时代获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获得新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和创新的能力是21世纪数字公民安身立命之本。

材料二  牛津大学网络学院的教授维克托写作了《大数据时代》一书,它的核心论点是大数据为信息分析带来深度转变。大数据处理流程是:首先利用多种轻型数据库收集海量数据,将不同的数据流整合到大型数据库中,然后对各个维度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各种各样的关联,最后进行一定的预测。依托这一流程,决策将日益基于数据和分析作出,而并非基于经验和直觉,决策效果精确量化,效率大幅度提高,有可能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促进生产模式、南业模式、管理模式、教育模式等方面发生深刻变革。

(l)运用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的知识,说明教育信息化在人的培育上的意义。

(2)有人认为,大数据决策克服了主观判断的局限*,因而是一种科学的决策方式。你是否认同这种观点?请运用辩*唯物论相关知识阐明理由。

(3)学校在推动信息化教育活动中,请同学们提供宣传标语,如果你参与其中,请写出两条标语。(要求朗朗上口;每条不超过20个字)

【回答】

(1)①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等特定功能,在人的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②信息化教育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从选择功能看,能使学生快速高效获取信息;从传递功能看,能使学生吸收存储信息;从创造功能看,能使学生批判*评价和创造*使用信息。③信息化教育能使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信息时代的“数字公民”。

(2)*一:认同这种观点。尽管大数据决策完全基于数据,忽视了意识的自觉选择*和主动创造*,并且数据之间的关联不一定都是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但是大数据决策基于客观的数据和分析,避免了主观经验的局限*,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大数据决策将海量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并寻找数据之间的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尊重了规律的客观*。

*二:不认同这种观点。尽管大数据决策基于客观的数据和分析,避免了主观经验的局限*,但是决策完全基于数据,忽视了意识的自觉选择*和主动创造*,是一种被动、机械的思维方式,可能犯形而上学的错误。且数据之间的关联不一定都是本质的、必然的联系,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分析、比较、鉴别,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相关事物。

(3)参考*:信息化教育改变人类的思维、生活、学习方式。信息化教育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信息化教育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信息化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化教育体系。信息化教育营造生活化学习空间。信息化教育给学生展示个*、享受成功的机会!(每条2分,共4分,答对两条即可。其他符合要求的*也可酌情给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2)本题要求考生运用辩*唯物论相关知识对“大数据决策克服了主观判断的局限*,因而是一种科学的决策方式”进行评价,属于辨析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明确的是本题的知识限定是辩*唯物论,因此考生既可以赞成这种观点,也可以批判这种观点。如果赞成这种观点可以先说明虽然具有一定的局限*,但是这些数据的使用可以避免主观经验的局限*,同时还可以从这些数据中找到规律。如果否定这一观点,正好从相反的角度进行说明即可。

(3)本题比较开放,要求考生学校在推动信息化教育活动中,提供宣传标语。考生所拟标语,只要符合主题,要求朗朗上口、每条不超过20个字的要求即可。

【考点定位】教育的作用、意识的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名师点睛】辨析题解题思路:①把握材料的中心点;②寻求事与理的结合点;③组织*时尽量运用背景材料进行相关分析。高考时,同学们一定严格按照辨析题解题总体要求答题,记住按以下步骤进行:

1

审题要细致:一审背景材料,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把握材料的中心思想以及与辨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二审题目,明确题目类型,找出辨析点,寻求事与理的结合点,确定答题的切入点。

2

步骤要清晰:一是明确辨析点,一点一点地辨,一层一层地分析。二是解答必然点,针对结论必然正确或错误的观点,说明其正确或错误的理论依据。三是展开讨论点,对每一个辨析点中合理因素和错误成分展开充分的分析论*。四是补充遗漏点,有针对*地补充其所需要的条件。

3

环节要完整:一是解释概念与特定词语。二是肯定合理成分并说明理由。三是否定错误成分并说明理由。四是小结,扼要概括上述分析并作出判断。对于错误观点,要指出其实质和危害以及正确的说法是什么。

知识点:文化生活 单元测试

题型:简答题

热文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