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中文知識站>習題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文)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古之人...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文)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古之人...

中文知識站 人氣:1.32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文)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古之人...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文)

管子曰: “倉廩實而知禮節。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古之人曰: "一夫不耕,或受之飢;一女不織,或受之寒。”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則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積足恃。今背本而趨末,食者甚衆,是天下之大殘也;淫修之俗, 日日以長,是天下之大賊也。殘賤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將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財產何得不蹶!

漢之爲漢,幾四十年矣,公私之積,猶可哀痛!失時不雨,民且狼顧;歲惡不入,請賣爵子,既聞耳矣。世之有飢穰,天之行也,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國胡以相恤?卒然邊境有急,數千百萬之衆,國胡以饋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擊罷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未畢通也遠方之能疑者並舉而爭起矣 乃駭而圖之,豈將有及乎?

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財有餘,何爲而不成?以攻則取,以守則固,以戰則勝。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今驅民而歸之農,皆著於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遊食之民,轉而緣南畝,則富積足而人樂其所矣,可以爲富安天下,而直爲此廩廩也,竊爲陛下惜之。

(節選自《漢書·食貨志》)

(文)

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則安鄉重家,安鄉重家則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則易治也。民貧則危鄉輕家,危鄉輕家則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則難治也。故治國常富,而亂國常貧。是以善爲國者,必先富民,然後治之。

不生粟之國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歸也;粟也者,財之所歸也;粟也者,地之所歸也。粟多則天下之物盡至矣,先王者善爲民除害興利,故天下之民歸之。農事勝則入粟多,入粟多則國富。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務,有人之塗,治國之道也。

(節選自《管子·治國》)

4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擊罷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未畢通也/遠方之能疑者/並舉而爭起矣/

B.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擊/罷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未畢通也/遠方之能疑者/並舉而爭起矣/

C.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擊/罷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未畢通也/遠方之能疑者/並舉而爭起矣/

D.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擊罷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未畢通也/遠方之能疑者/並舉而爭起矣/

4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故其畜積足恃          恃:依靠

B.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     懷:使……降順

C.故治國常富           治:治理

D.有人之塗             有:保有

46.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第二段論及災害的必然*後,就如何應對旱災和戰爭接連發問,最後闡明兵早之災必將帶來深重災難。

B.*文第三段直接點明“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的觀點,同時指出重視農業生產是加強積貯的重要措施。

C.乙文第一段透過對“民富易治”和“民貧難治”兩種情況的闡釋與比較,論*了"治國之道,必先富民”的觀點。

D.*乙兩文都在批判社會現實的基礎上,從不同角度向君王提出了發展農業生產、富國強民的主張。

4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財產何得不蹶!

(2)不生粟之國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

48.請簡要概括*文第三段和乙文第二段中“粟多”的意義。

【回答】

44.B

45.C

46.D

47.(1)從事生產的人很少,可是浪費糧食的人很多,國家的財富怎能不枯竭呢!

(2)不生產糧食的國家會滅亡,生產糧食而吃光用盡的國家僅能稱霸,生產糧食而又食用不盡的國家纔可以稱王。

48.①*文:戰勝外敵,招來遠人,國富民安;

②乙文:促進物產流通,吸引百姓歸附,國家富足,成就王業。

【分析】

44.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斷句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應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結合語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後要注意-一些常見的句尾、句首標誌*的詞語,句子結構的對稱,文中詞語充當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敘事內容的變化等。如本題中,“天下大屈”句子結構完整,“有勇力者”指有勇氣和力量的人,應該作後一句的主語,所以“有勇力者”前面應該斷開,可排除AC。比較BD 兩項,主要區別在“有勇力者聚徒而衡擊罷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這句的斷句中,首先找到這句中的名詞或名詞*詞組,有“有勇力者”“罷夫羸老”“骨”;在找出句子中的動詞和動詞行詞組,有“聚徒”“衡擊”“易”“咬”,然後根據主謂賓句子的結構組織句子,“有勇力者聚徒而衡擊”和 “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這樣斷句句子結構完整,所以可排除D項。原句標點是: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擊;罷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未畢通也,遠方之能疑者,並舉而爭起矣。這句話的意思是:假若兵災旱災交互侵襲,國家財富極其缺乏,膽大力壯的人就聚集歹徒橫行搶劫,年老體弱的人就互換子女來吃;*的力量還沒有完全達到各地,邊遠地方敢於同皇上對抗的人,就一同舉兵起來*了。

故選B。

45.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解答此類題要靠平時對課文知識的積累,在課外文言文閱讀當中,辨析重要詞語的含義正確與否,有時就需要結合具體的語境,根據上下文推斷出其詞義,本題中,

C項,“故治國常富”根據句子結構特點,“治國”應該是作名詞,翻譯爲“治理好的國家”,所以此處的“治”應該是形容詞,可翻譯爲“安定的、太平的”,而不是“治理”的意思。

故選C。

46.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有關內容要點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類題答題時,注意對讀選項和原文,尋找時間、地點、人物、時間、手法以及重點詞句的翻譯上的錯誤。本題要求選出“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本題中,

D項,“*乙兩文都在批判社會現實的基礎上”中“都在批判社會現實的基礎上”分析錯誤,乙文沒有批判社會現實,乙文開頭第一段從“民富則安鄉重家”“民貧則危鄉輕家”這兩方面論述“治國之道,先安於民”的中心論點。

故選D。

47.本題考查學生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譯是文言文的必考內容,翻譯以直譯爲主,意譯爲輔,把句子中的每一個字都要落到實處,不能翻譯的助詞等刪掉,省略的內容根據上下文補充,這樣才能做到不丟分。平時訓練時注意自己確定句子的賦分點,翻譯時保*賦分點的落實。

第一句得分點:生之者:從事生產的人,“生”作動詞,從事生產;靡之者:浪費糧食的人,“靡”浪費;何得:怎能;蹶:竭盡、耗盡。

第二句得分點:粟:代指糧食;亡:滅亡;粟生而死者:指生產糧食而吃光用盡的國家;“霸”名詞作動詞,稱霸;王:名詞作動詞,稱王。

48.本題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能力。此類題目答題時首先要篩選答題區間,然後圈點勾畫關鍵詞句,最後組織*。本題要求概括*文第三段和乙文第二段中“粟多”的意義,回答本題要根據原文的具體內容來概括。如*文第三段中的“以攻則取,以守則固,以戰則勝”可提煉出戰勝外敵;“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可提煉出招來遠人;“則富積足而人樂其所矣,可以爲富安天下” 可提煉出國富民安。乙文第二段中的“粟多則天下之物盡至矣”可提煉出促進物產流通;“先王者善爲民除害興利,故天下之民歸之” 可提煉出吸引百姓歸附;“入粟多則國富”可提煉出國家富足;“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務,有人之塗,治國之道也”可提煉出成就王業。

【點睛】

對於概括歸納文章內容的題目,解答此類題的方法是:①抓住題幹,讀全讀準。在閱讀題目時,須讀全、讀準題幹,切忌走馬觀花。所謂讀全,就是對題幹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謂讀準,就是要準確地把握題幹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容還是分析觀點。只有對題幹作全面、準確的分析理解,才能準確地答題。②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爲、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對似是而非處,要有借題解文的意識。

參考譯文:

*文:

管子說:“糧倉充足,百姓就懂得禮節。”百姓缺吃少穿而可以治理得好的,從古到今,沒有聽說過這事。古代的人說:“一個男子不耕地,有人就要因此捱餓;一個女子不織布,有人就要因此受凍。”生產東西有時節的限制,而消費它卻沒有限度,那麼社會財富一定會缺乏。古代的人治理國家,考慮得極爲細緻和周密,所以他們的積貯足以依靠。現在人們棄農經商(不生產而)吃糧的人很多,這是國家的大禍患。過度奢侈的風氣一天天地滋長,這也是國家的大禍害。這兩種大禍害公然盛行,沒有人去稍加制止;國家的命運將要覆滅,沒有人去挽救;生產的人極少,而消費的人很多,國家的財富怎能不枯竭呢?

漢朝從建國以來,快四十年了,公家和個人的積貯還少得令人痛心。錯過季節不下雨,百姓就將憂慮不安,年景不好,百姓納不了稅,朝廷就要出賣爵位,百姓就要出賣兒女。這樣的事情皇上已經耳有所聞了,世上有災荒,這是自然界常有的現象。假如不幸有縱橫二三千里地方的大旱災,國家用什麼去救濟災區?如果突然邊境上有緊急情況,成千上萬的*隊,國家拿什麼去發放糧餉?假若兵災旱災交互侵襲,國家財富極其缺乏,膽大力壯的人就聚集歹徒橫行搶劫,年老體弱的人就互換子女來吃;*的力量還沒有完全達到各地,邊遠地方敢於同皇上對抗的人,就一同舉兵起來*了。於是皇上才驚慌不安地謀劃對付他們,難道還來得及嗎?

積貯,是國家的命脈。如果糧食多財力充裕,幹什麼事情會做不成?憑藉它去進攻就能攻取,憑藉它去防守就能鞏固,憑藉它去作戰就能戰勝。使敵對的人歸降,使遠方的人順附,招誰而不來呢?現在如果驅使百姓,讓他們歸向農業,都附着於本業,使天下的人靠自己的勞動而生活,工商業者和不勞而食的遊民,都轉向田間從事農活,那麼積貯就會充足,百姓就能安居樂業了。本來可以做到使國家富足安定,卻竟造成了這種令人危懼的局面!我真替陛下痛惜啊!

乙文:

大凡治國的道理,一定要先使*富裕,*富裕就容易治理,*貧窮就難以治理。憑什麼這樣說?*富裕就安於鄉居而愛惜家園,安鄉愛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懼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貧窮就不安於鄉居而輕視家園,不安於鄉居而輕家就敢於對抗君,上而違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難以治理了。所以,治理得好的國家往往是富的,亂國必然是窮的。因此,善於主持國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富裕起來,然後再加以治理。

不生產糧食的國家要滅亡,生產糧食而吃光用盡的國家僅能稱霸,生產糧食而又能食用不盡的國家纔可以成其王業。糧食,能吸引*;糧食,能招引財富;糧食,也能使領土開拓。糧食一多,則天下的物產都來了。先代聖王,正是善於爲*除害興利,所以天下*都歸附他。農業發展則糧食收入增多,糧食收入增多則國富,所以增產糧食乃是成王業的根本大事,是人君的重大任務,是招引民衆的途徑和治國的道路。

知識點:散文類

題型:文言文閱讀

熱文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