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中文知識站>習題庫>現代文閲讀古代作品中,時有關於某官丁憂、某官守制的記述,如《儒林外史》第四回:“先母見背,遵制丁憂”,《寓圃雜...

現代文閲讀古代作品中,時有關於某官丁憂、某官守制的記述,如《儒林外史》第四回:“先母見背,遵制丁憂”,《寓圃雜...

中文知識站 人氣:1.57W

問題詳情:

現代文閲讀古代作品中,時有關於某官丁憂、某官守制的記述,如《儒林外史》第四回:“先母見背,遵制丁憂”,《寓圃雜...

現代文閲讀

古代作品中,時有關於某官丁憂、某官守制的記述,如《儒林外史》第四回:“先母見背,遵制丁憂”,《寓圃雜記》:“成化初,(陳)緝熙守制於家”,等等。

什麼是“丁憂”呢?《爾雅·釋詁》:“丁,當也。”《日知錄·期功喪去官》注:“古人凡喪皆謂之憂。”可知丁憂是值喪、居喪的意思。丁憂一詞源於《書經·説命》:“王宅憂”。王宅憂就是商王居父喪,宅憂就是丁憂。古時候,不管是兄弟喪、姊妹喪,還是從父母喪、從兄弟喪,都可以稱之為“憂”。只是到了後來,丁憂才特指遭父母喪或承重祖父母喪(所謂承重,是指長房長孫)。 《日知錄·奔喪守制》上説:“《記》曰:奔喪者自齊衰(喪服)以下。以是古人於期功之喪無有不奔者。”“期”,指一年的喪服,可見古人遇有祖父母喪、伯叔父母喪、兄弟姊妹都要奔喪。陶淵明《歸去來辭》自序“尋程氏妹喪於武昌,情在駿奔,自免職”即是一例。後來又將奔喪限制在期服(即一年的喪服)的範圍之內。至明朝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才廢除了期年奔喪的制度,認為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均為一年的喪服,如果都讓奔喪守制,有的一個人連遭數喪,或者道路數千裏,那就會導致居官日少,更易頻繁,曠官廢事,於是決定“今後除父母及祖父母承重者丁憂外,其餘期服不許奔喪。”自此以後,相沿成習,奔喪丁憂僅限於父母喪或陌生祖父母喪。

那什麼是守制呢?所謂守制乃是指遵守居喪的制度,其主要內容是:

一、一般人要謝絕應酬事務,做官的則要解除職務,在家守孝二十七個月(不計算閏月)。官員隱匿親喪,被認為是“大不孝”,要受到嚴厲的懲罰。如後唐明宗天成三年(928年)閏八月,滑州掌書記孟升因隱匿母喪被大理寺斷為流刑,而明宗則認為“將復投荒,無如去世”,於是賜其自盡。

二、禁止婚娶。喪中婚娶被認為違背禮制的。《春秋》文公二年(前625年)冬記載:“公子遂入齊納*。”納*之事照例是不必記載的,史官為什麼要大書特書呢?原來這年冬天,文公的父親僖公死了才不足二十五個月,而文公在居喪期間,競張羅着送*禮,所以史官乘筆直書而加以諷刺。

三、禁止飲宴。儒家認為,“夫君子之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論語·陽貨》),所以飲宴也是在禁止之列的。在居喪期間因宴飲而被責罰的事例也不少。如唐憲宗元和九年(814年)四月*未,陸賡故世,其子慎餘、其兄博文在居喪期間着華麗的衣裳穿街過市,並飲酒食肉,結果都被打了板子,慎餘流放至循州,博文被遞解原籍。

四、禁止赴考。起初限制極嚴,即使是緦喪(是五服中最輕的一種,僅三個月的喪服)也不準赴考。宋天禧年間,舉人郭稹冒緦喪赴考,被同輩告發,被交付御史台劾問(見《日知錄·緦喪不處赴舉》)。到了明朝限制放寬,除了服三年之喪的不得赴考外,餘者皆不限。

對於守制在家的官員,皇帝一般都要派遣官員慰問,並賜給錢米等物。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正月命吏部:“凡官員丁憂,已在職五年,廉勤無贓私過犯者,照名秩給半祿終制;在職三年者,給三月全祿。”(《日知錄·奔喪守制》)清初,只有滿族大臣居喪,皇帝才派官賜給茶酒。至康熙年間,漢大臣陳廷敬有母喪,康熙皇帝便命令*員查閲《明實錄》中有關慰問的條例,並派遣內*學士屯泰、翰林掌院事學士喇沙前往賜給茶酒。從此以後,慰問之典便成為定例。

丁憂和守制,從字面上是有區別的:丁憂就是居喪而言,守制則是就遵守居喪的制度而言。但在具體使用時二者的意思並無嚴格的區別,既可以説某官丁憂,也可以説某官守制。(張慶《丁憂與守制》)

4.下列關於“丁憂”“守制”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書經·説命》“王宅憂”,宅憂就是丁憂,王宅憂就是商王居父喪。丁憂一詞發源於此。

B.由於奔喪守制有曠官廢事之弊,明朝在洪武年間進行了改革,規定除了父母喪和祖父母喪,其餘期服不許奔喪。

C.《春秋》文公二年記載:“公子遂入齊納*”。納*指的是送婚聘的*禮,《春秋》之所以直書此事,是因為“公子”違背了當時居喪的制度。

D.《論語·陽貨》:“夫君子之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可以看出,在儒家觀念裏,居喪期間是不應該飲宴的。

5.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古時候,期功之喪,都可以稱之為“憂”,都要奔喪。陶淵明“程氏妹喪於武林”,“情在駿奔”,説明了這一點。

B.守制指遵守居喪的制度,其內容包括謝絕應酬、解除職務、禁止婚娶、禁止飲宴、禁止赴考等等。

C.按照居喪的制度,父母之喪,官員須在家守孝二十七個月,但特殊情況下,實際守孝期會更長。

D.對守制在家的官員,皇帝都會遣人慰問,並視情形賜予不等的財物。

6.根據原諒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儒林外史》第四回:“先母見背,遵制丁憂。”守制和丁憂並提,是由於二者雖然字面上不同,但在實際使用時可以通用。

B.在古代,不遵守居喪的制度,會受到不同程度的責罰或輿論的譴責。

C.明代在丁憂守制上進行了一些改革,相關的制度規定較前代更加務實、開明。

D.清朝,漢族官員居喪,皇帝不會派官員慰問。只有滿族大臣居喪,皇帝才派官員賜給茶酒。

【回答】

4.B

5.D

6.D

【解析】

4.

試題分析:決定“今後除父母及祖父母承重者丁憂外,其餘期服不許奔喪。”祖父母承重者指長房長孫,上文有註解。

【考點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考核概念的題目的命題點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內涵、外延,注意的錯誤主要是範圍不當、偷換概念、無中生有、強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問等類型。命題的方式經常是對文中相關概念的要點進行組合,或對文中的句子進行轉換,或是改變文中句子之間的關係。此題B項混淆範圍。

5.

試題分析:原文“對於守制在家的官員,皇帝一般都要派遣官員慰問”如*者就沒有這種待遇。

【考點定位】篩選並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這是一道篩選並整合信息的題目,篩選整合信息的題目側重於對文中佐*觀點的現象、材料的運用的準確*進行考核,主要的錯誤類型是強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無中生有、混淆範圍、偷換概念等等。此題選項D混淆範圍。

6.

試題分析:清朝,應為“清初”。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是點睛】這類題目重點集中在對文中的觀點的正誤進行考核,錯誤類型注意有無中生有,張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換概念、混淆範圍、強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變句子含義從而出現選項的觀點和文中的觀點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觀點和作者的觀點混淆,對文中的觀點概括錯誤等方式。此題D項混淆範圍。

知識點:科普類文本閲讀 社科類文本閲讀

題型:選擇題

TAG標籤:#現代文 #某官 #遵制 #先母 #丁憂 #
熱文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