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中文知識站>習題庫>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後各題。道光間,先生奉命封琉球國王。禮成,散步於館外,見一屋中有棺焉,前有題識曰“天朝...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後各題。道光間,先生奉命封琉球國王。禮成,散步於館外,見一屋中有棺焉,前有題識曰“天朝...

中文知識站 人氣:2.7W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後各題。道光間,先生奉命封琉球國王。禮成,散步於館外,見一屋中有棺焉,前有題識曰“天朝...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後各題。

道光間,先生奉命封琉球國王。禮成,散步於館外,見一屋中有棺焉,前有題識曰“天朝參將某公之柩”,異而詢之,則乾隆間護送封王之使,至彼國而以病死者也。問何不歸,曰:“海船忌載柩。”先生曰:“是俗忌耳,何足慮?吾當歸之。”謀於副使,副使不可,先生曰:“吾兩人猶彼也,萬一死海外,亦無歸乎?請以吾舟載之,雖沉溺無悔。”而一舟之人亦皆執不可。

先生怒,卒載之行。未一日,風浪大作,舟中人鹹歸咎於先生,請棄柩,先

生不可,而風益暴,求者益眾。先生曰:“汝曹可為設祭品,吾祝告死者以不得已之意。”眾舁柩至船頭,為陳設祭品。先生衣冠而出,登木而坐,謂眾曰:“速投之海。”眾愕然,請先生下,先生曰:“吾不下矣,吾與俱投於海耳。”眾大驚,爭前挽先生,先生叱曰:“何敢然吾意決矣吾以一柩故累爾眾人不投之海無以對生者然吾不與同投於海又何以對死者吾意決矣。”正相持間,風浪亦息,先生笑曰:“舟平如常,汝曹何紛紜乃爾?”於是仍舁柩下。而自此風恬波靜,安抵粵東。參將故粵人,訪其家而歸之。仁者必有勇,先生之謂歟?

先生曾授衡州府知府。彭雪琴侍郎其部人也,方應童子試,先生見而才之,招至署中,教以讀書作文之法。衡陽一縣應童試者千餘人,侍郎是歲縣試,鹹擬正案第一,侍郎亦自謂然。至正案發,乃第三。越數日,縣令召而語之曰:“以文論,汝宜第一矣,亦知不得之故乎?”謝不知。曰:“府尊意也。府尊曰:‘彭某他日名位未可量。一衿之得失遲早皆可不計,今歲在吾署讀書,若縣試第一人,必謂明府推屋烏之愛耳,是其終身之玷矣。’”是歲侍郎竟不入學。後數年,乃隸諸生之籍。侍郎以此感先生知遇益甚。

(選自《清代名人軼事.高先生軼事》,有刪節)

9.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衿,古代服裝的交領(衣服前襟左右相交)。交領左衽是漢族傳統服飾典型特徵。

B.棺,棺材,棺槨指棺材和套棺(套在棺材外的大棺)。柩,也稱靈柩,指死者已入殮的棺材。

C.童子試也稱童試,指科舉時代參加科考的資格考試,分為縣試、府試、院試,是“功名”的起點。諸生:明清未經考試錄取而進入府州縣各級學校學習的生員(庠生、秀才)。

D.府尊,明清史對知府的尊稱,又稱太守,亦稱黃堂。侍郎,古官名,明清兩代是*各部的副長官,地位僅次於尚書。明府,*用為對太守的尊稱,唐以後多用以稱縣令。

10.文中劃線句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何敢/然吾意決矣/吾以一柩/故累爾眾人/不投之海無以對生者/然吾不與同投於海/又何以對死者/吾意決矣。

B.何敢然/吾意決矣/吾以一柩/故累爾眾人/不投之海無以對生者/然吾不與同投於海/又何以對死者/吾意決矣。

C.何敢/然吾意決矣/吾以一柩故/累爾眾人/不投之海無以對生者/然吾不與同投於海/又何以對死者/吾意決矣。

D.何敢然/吾意決矣/吾以一柩故/累爾眾人/不投之海無以對生者/然吾不與同投於海/又何以對死者/吾意決矣。

11.下列對原文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高螺舟先生作為清國使者去冊封琉球國王,看到乾隆年間一位護送冊封使而在琉球病亡的的參將的靈柩,因為禁忌不得送回,長久擱置在琉球。

B.高先生決意把靈柩送回國,回來時海上風浪大作,同船的人跪求高先生把靈柩丟到海里。在一塊木板上,對眾人説:“把我也丟到海中。”

C.一番相持,海上又是風平浪靜。高先生的封舟抵達粵東,參將的靈柩終於送歸祖國,終於得以安息在自己的故鄉。

D.高螺舟先生任積衡州知府時,特意交代衡陽縣令,降低童生彭雪琴縣試成績的名次,結果彭雪琴當年沒能考中秀才,而他對高先生卻非常感激。

12.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參將故粵人,訪其家而歸之。

(2)汝曹可為設祭,吾祝告死者以不得已之意。

【回答】

9.A

10.D

11.B

12.(1)去世的參將原是廣東人,高先生尋訪到他的家,派人把靈柩送回去。(關鍵詞“歸”使動1分, “故”1分,“訪”1分,判斷句1分,句意1分)

(2)你們可以替我安排祭祀,我向死者禱告,把不得不這樣做的意思(緣由)告訴他。(汝曹1分,“祝告”1分,句式2分,句意1分)

【解析】

9.本題考查文學文化常識,同時也考查實詞的意思。A項“交領左衽是漢族傳統服飾典型特徵”説法錯誤,左衽改為右衽。衽,衣襟,古代衣服前襟左右相交,漢民族以前襟向右掩為常,而少數民族則向左掩,所以左衽為外族的代稱。孔子説:“微管仲,吾其被(同披)發左衽矣”。

【考點定位】識記文學常識。能力層級為識記A。

【技巧點撥】首先:我們要了解的是點面結合記憶法。不管是在中考語文文學常識複習還是高考語文文學常識複習,我們都要做到突出重點;同時,還要注重全方位的複習(就是注意相關聯的知識點)。在做高考複習題時,有些知識點往往關鍵節點就在一處,只要把握住了,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舉例:如教材所選魯迅的若干篇小説,要記每篇出自何處,很難,若記住除《祝福》出自《彷徨》外,其餘均出自《吶喊》,便省時易記、事半功倍。其次:再來了解一下,縱橫結合記憶法。因為每個時代不同,所以每一位作家的寫作背景也就不相同,從而又形成了橫的聯繫;同一時期不同作品也有各自的特點,從而形成了橫的聯繫。所以我們要把這些縱橫交錯的知識點組合起來,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網,達到快速而牢固的記憶。舉例:如我國古代戲劇史有三個高峯,一是元雜劇四大家加上王實甫,二是湯顯祖的“臨川四夢”,三是清代的“南洪北孔”。這樣縱橫結合加以記憶,*古代戲劇史又何愁記不住呢? 最後:重點了解門別類記憶法。在記憶一些文學常識時,我們可以把所關聯的知識點進行分類,然後在按照相同的知識按一定順序集中在一起強化記憶。可以成:考點分類、風格分類、地位評價分類、文章體裁分類、題材人物分類、等等。舉例:風格流派,如“山水田園詩派”“邊塞詩派”“婉約派”“豪放派”等。文章體裁,如小説、詩歌、散文、戲劇等。上述記憶方法並非只能單獨使用,在實際記憶過程中,它們往往是綜合運用的。既是對文學常識的多角度記憶,又是變化了的反覆記憶,其效果自然會更好。如本題可根據《管仲列傳》補充材料中孔子説:“微管仲,吾其被(同披)發左衽矣”,來推斷。

10.本題考查文言斷句。解答文言斷句題,最好先明白文段大意,然後再根據動詞和其他標誌*詞語斷句。本題中,動詞“敢”的賓語“然”之後應斷句;“矣”是斷句標誌;動詞“累”的賓語“爾眾人”後應斷句;“不投之海無以對生者”和“然吾不與同投於海,又何以對死者”都是假設關係的句子。

【考點定位】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對於文言斷句類型的題目,不要急於答題,應當先誦讀這個篇段,通過誦讀,力求對全文的內容有個大體的瞭解,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範圍,然後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處,遵循先易後難的原則。找虛詞、察對話 、依總分 、據修辭 、對稱 、反覆、辨句式。抓虛詞看位置:①“夫、惟、蓋、凡、竊、請、敬”等發語詞和表敬副詞,經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語氣詞“其、蓋、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斷句,常用於句首的相對*的歎詞,如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後都可斷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詞,如“苟”“縱”“是故”“於是”“向使”“然而”“無論”“至若”“是以”“繼而”“縱使”“然則”等前面大多可以斷句;常在句首的時間詞,如“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斯須”“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幫助斷句。②“乎、哉、也、矣、歟、焉”等語氣詞經常放在句尾;句末語氣詞“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後面可斷句。③“以、於、為、而、則”等連詞經常放在句中。(2)對話、引文標誌: 文言文的對話、引文常常用“曰”、“雲”為標誌,兩人對話,一般第一次對話出現人名,以後就用“曰”而省略主語。關於利用虛詞斷句,這裏有一個口訣,或許對同學們斷句會有些幫助:“曰”後冒(:),“哉”後歎(!),“夫”“蓋”大都在句前。 “於”“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後面畫圓圈(。)“耶”“乎”經常表疑問(?),“也”“者”作用要停頓。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記牢。如本題動詞“敢”的賓語“然”之後應斷句;“矣”是斷句標誌;動詞“累”的賓語“爾眾人”後應斷句;“不投之海無以對生者”和“然吾不與同投於海,又何以對死者”都是假設關係的句子。

11.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解答此題,可將各選項文字同文本相關表述加以對照,以確定正誤。其中,B項錯誤在於,“登木而坐”的“木”指棺木,這裏指參將的靈柩。原文“先生叱曰:‘何敢然,吾意決矣。吾以一柩,故累爾眾人,不投之海無以對生者。然吾不與同投於海,又何以對死者?吾意決矣’”“於是仍舁柩下”。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這道題目是概括歸納文章內容。解答此類題的方法是:①抓住題幹,讀全讀準。在閲讀題目時,須讀全、讀準題幹,切忌走馬觀花。所謂讀全,就是對題幹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謂讀準,就是要準確地把握題幹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容還是分析觀點。只有對題幹作全面、準確的分析理解,才能準確地答題。②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為、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原文“先生叱曰:‘何敢然,吾意決矣。吾以一柩,故累爾眾人,不投之海無以對生者。然吾不與同投於海,又何以對死者?吾意決矣’”“於是仍舁柩下”,“登木而坐”的“木”指棺木,這裏指參將的靈柩。

12.翻譯的時候,應先找名詞,再找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第(1)句中的“是”作指示代詞,相當於“這”;“是俗忌耳”是判斷句,應譯為“這是民間的禁忌而已”;“歸”是使動用法,讓他回去。第(2)句中的“汝曹”即“你們”;“可為設祭”是省略句,應譯為“可以替我安排祭祀”。同時要關注句中的人名、官職等專有名詞,比如“參將”“粵人”“汝曹”。

【考點定位】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技巧點撥】本題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比如“參將”“粵人”“汝曹”。然後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是俗忌耳”是判斷句,“可為設祭”是省略句。最後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於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

【參考譯文】

清道光年間,高螺舟先生奉命去冊封琉球國王。禮儀完成之後,在賓館外面散步,見到一間屋子中有棺材,前面有題識,是天朝參將某公之柩,感到驚奇,就向人詢問,原來是乾隆年間護送封琉球國王的使者,到了這琉球國因為生病死亡的。高先生問,為什麼不回國,回答是:“航海的船禁忌運載靈柩(裝着死人的棺材)。”高先生説:“這是民間的禁忌而已,有什麼值得顧慮的?我應該讓他迴歸故國。”他跟副使商議,副使不同意,高先生説:“我們兩人就像他,萬一不幸死在海外,也是這樣不能回國嗎?請用我乘的封舟運載靈柩,即使船沉沒了也不後悔。”可是全船的人都堅持不同意。高先生很生氣,最終將靈柩載在船上航行。船啟航不到一天,風浪洶湧,船上的人都把罪過歸在高先生身上,請求丟掉靈柩,高先生不同意,可是風颳得更猛,請求的人更多。高先生歎息着説:“他死在外國,我運載他的靈柩回國,現在反而要丟進海里。我將來用什麼去面對死者呢?你們可以給我安排祭祀,我向死者禱告,把不得不這樣的意思告訴他。”眾人把靈柩抬上船頭,替高先生陳設祭品。高先生穿衣帶帽走出來,登上靈柩,坐在上面,對眾人説:“快把靈柩丟到海里。”眾人都很吃驚,請高先生下來,高先生曰:“我不下去了,將我跟靈柩一起投進海里吧。”眾人大驚,爭着上前拉高先生下來,高先生大聲呵斥:“你們怎麼敢這樣!我打定主意了。我因為一副靈柩的緣故,連累你們眾人,不把靈柩投進海里對不起活着的人,不過我不與靈柩一起投在海里,又用什麼去面對死者?我打定主意了。”正在相持不下的時候,海上的風浪也平息了,高先生笑着説:“船航行平穩如常,你們為什麼竟然這樣囉嗦?”於是依然把靈柩抬下船艙。而大海從此風平浪靜,封舟安全抵達粵東。去世的參將原是廣東人,高先生尋訪到他的家,派人把靈柩送回去。仁愛的人一定有膽識,説的就是高先生這樣的人吧?

高先生曾擔任衡州知府,彭雪琴侍郎是他屬下的人,當時正要參加童子試,高先生見了,認為他有才華,招他到知府官署中,教給他讀書作文的方法。衡陽全縣參加童子試的有千餘人,彭雪琴這一年參加縣試,大家都猜測他在名單中是第一,他自己也認為是這樣。等到正式審定的名單公佈,卻是第三名。過了幾天,縣令叫他來,告訴他説:“按照文章衡量,你應該第一名,也知道不能夠這樣的原因嗎?”彭雪琴表示抱歉,説不知道。縣令説:“這是知府大人的意思。知府大人説:‘彭某人將來的名譽地位未可限量。一個秀才的得失,遲早都可以不考慮。他今年在我官署中讀書,如果縣試得第一名,人們一定會説是知府大人愛屋及烏了,這就會成為他一生的污辱了。’”這一年彭雪琴結果沒有考上秀才。後來過幾年,才取得秀才的資格。彭雪琴侍郎因此更為感謝高先生的知遇之恩。

知識點:散文類

題型:文言文閲讀

TAG標籤:#館外 #一屋 #各題 #禮成 #文後 #
熱文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