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中文知識站>習題庫>閲讀下列文字,完成後面小題。如果不是一個仁慈的命運在保護嬰兒,不讓他感覺到離開母體的恐懼的話,那麼誕生的一剎那...

閲讀下列文字,完成後面小題。如果不是一個仁慈的命運在保護嬰兒,不讓他感覺到離開母體的恐懼的話,那麼誕生的一剎那...

中文知識站 人氣:6.46K

問題詳情:

閲讀下列文字,完成後面小題。如果不是一個仁慈的命運在保護嬰兒,不讓他感覺到離開母體的恐懼的話,那麼誕生的一剎那...

閲讀下列文字,完成後面小題。

如果不是一個仁慈的命運在保護嬰兒,不讓他感覺到離開母體的恐懼的話,那麼誕生的一剎那,嬰兒就會感到極度的恐懼。但是嬰兒在出生後一段時間內同他出生以前並無多大的區別;他還是不能辨認物體,還不能意識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體之外的世界的存在。他只有需要温暖和食物的要求,但卻不會區別温暖、食物同給予温暖和食物的母親。母親對嬰兒來説就是温暖,就是食物,是嬰兒感到滿足和安全的快樂階段。這一個階段用弗洛伊德的概念就是自戀階段。周圍的現實,人和物體,凡是能引起嬰兒身體內部的滿足或失望的才會對他產生意義。嬰兒只能意識到他的內部要求;外部世界只有同他的需要有關的才是現實的,與他的要求無關的外部世界的好壞對於他則沒有任何意義。

如果孩子不斷生長、發育,他就開始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來面目。母親的*不再是惟一的食物來源。終於他能區別自己的渴、能餵飽肚子的乳汁、*和母親。他開始知道其他物體有其自己的、與他無關的存在。在這個階段孩子學會叫物體的名稱,同時學習如何對待這些物體;他開始懂得火是熱的,會燙人,木頭是硬的,而且很沉,紙很輕能撕碎。他也開始學習同人打交道:他看到如果他吃東西,母親就微笑;如果他哭泣,母親就把他抱起來;如果他消化好,母親就稱讚他。所有這些經歷凝聚並互相補充成為一種體驗:那就是我被人愛。我被人愛是因為我是母親的孩子。我被人愛是因為我孤立無援。我被人愛是因為我長得可愛並能贏得別人的喜愛。簡而言之就是我被人愛是因為我有被人愛的資本——更確切的表達是:我被人愛是因為我是我。母愛的體驗是一種消極的體驗。我什麼也不做就可以贏得母親的愛,因為母親是無條件的,我只需要是母親的孩子。母愛是一種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贏得它,也不用為此付出努力。但無條件的母愛有其缺陷的一面。這種愛不僅不需要用努力去換取,而且也根本無法贏得。如果有母愛,就有祝福;沒有母愛,生活就會變得空虛——而我卻沒有能力去喚起這種母愛。

大多數8歲到10歲的兒童他們的主要問題仍然是要被人愛,無條件地被人愛。8歲以下的兒童還不會愛,他對被愛的反應是感謝和高興。兒童發展到這一階段就會出現一個新的因素——一種新的感情,那就是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喚起愛。孩子第一次感到要送給母親(或父親)一樣東西——寫一首詩、畫一張畫或者做別的東西。在他的生活中愛的觀念——第一次從“被人愛”變成“愛別人”,變成“創造愛”。但從愛的最初階段到愛的成熟階段還會持續許多年。進入少年時代的兒童最終會克服他的自我中心階段,他人就不會再是實現個人願望的工具,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實上也許更為重要。給比得更能使自己滿足,更能使自己快樂,愛要比被愛更重要。通過愛他就從他的由自戀引起的孤獨中解脱出來,他開始體驗關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統一,另外他還能感覺到愛喚起愛的力量。他不再依賴於接受愛以及為了贏得愛必須使自己弱小、孤立無援、生病或者聽話。天真的、孩童式的愛情遵循下列原則:“我愛,因為我被別人愛。”成熟的愛的原則是:“我被人愛,因為我愛人。”不成熟的、幼稚的愛是“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愛是:“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

同愛的能力發展緊密有關的是愛的對象的發展。人生下來後的最初幾個月和最初幾年同母親的關係最為密切。這種關係在人沒出生以前就已經開始,那就是當懷孕的婦女和胎兒既是一體又是兩體的時候。出生在某種意義上改變了這種狀況,但決不是像看上去那樣有很大的變化。在母體外生活的嬰兒還幾乎完全依賴於母親。後來幼兒開始學走路、説話和認識世界,這時同母親的關係就失去了一部分休慼相關的重要*,而同父親的關係開始重要起來了。

6.第2段“他就開始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來面目”中“本來面目”的意思是(    )

A.能餵飽肚子的乳汁、*和母親。

B.火是熱的,會燙人,木頭是硬的,而且很沉,紙很輕能撕碎。

C.一切接觸到的事物可感的*質、特徵等。

D.周圍的現實,人和物體。

7.對“母愛的體驗是一種消極的體驗”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母愛是一種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贏得它,也不用為此付出努力。

B.孩子被母親愛是因為他們是母親的孩子,有被母親愛的資本。

C.長得可愛、孤立無援都可以成為孩子獲得母愛的理由。

D.母愛的無條件使孩子變得消極、被動,缺少生活的自主*。

8.下列對選文理解的句子中,有誤的一項是(       )

A.嬰兒在出生後的一段時間裏,還不能很好地辨認物體,是因為嬰兒只能意識到他的內部要求。

B.孩子在生長、發育後,開始有能力區別外部事物的不同,這就使他們能夠去愛自己的母親。

C.進入少年時代的兒童逐漸由自戀的孤獨中解脱出來,開始體驗關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統一。

D.愛的對象的發展在人沒出生以前就已經開始了,最早的對象應是自己的母親。

【回答】

【*】

6.C

7.D

8.B

【解析】

6.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對重要詞語含義的理解。“本來面目”帶有比喻**,從上下文來看,應指嬰兒所感受到的一切事物。A、B項都不全面,D項未抓住“本來面目”的比喻義來説。

考點: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7.

試題分析:關鍵是對“消極”一詞的理解。從下文看“我什麼也不做就可以贏得母親的愛,因為母親是無條件的”,因此“消極”只是指母愛的無條件,孩子無需付出就能獲得,而不是指“使孩子變得消極、被動”。

考點: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層級為理解B。

8.

試題分析:從高考來看,此類題目選擇肢中設錯類型可分為1.程度深淺、範圍大小有意混淆,2.偶然、必然有意混淆,3.已然、未然有意混淆,4.以偏概全,5.張冠李戴,6.因果顛倒, 7.誤劃類別,8.無中生有,9.偷換概念。因此解答時考生要把選項歸位,通過與原文對比,找到*。文中第二、三段説,孩子生長、發育後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來面目,但又説8歲以下的孩子還不會愛。據此可以判斷。

考點:篩選並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知識點:論述類文本閲讀

題型:現代文閲讀

TAG標籤:#嬰兒 #一剎那 #仁慈 #母體 #恐懼 #
熱文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