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中文知識站>習題庫>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題。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題。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

中文知識站 人氣:3.08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題。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題。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之眾。於是六國之士,有甯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於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秦有餘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山河。強國請服,弱國入朝。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

7.下列語句中加線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務耕織,修守戰之具          務:務必。

B.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        倫:輩,類。

C.嘗以十位之地,百萬之眾      嘗:曾經。

D.秦無亡矢遺鏃之費            費:耗費。

8.下列語句中加線的虛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①以五十步笑百步                  ②君臣固守以窺周室

B.①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②秦有餘力而制其弊

C.①則不可同年而語矣                ②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D.①踐華為城,因河為池              ②蒙故業,因遺策

9.下列句子中加線詞的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

A.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

B.內立法度,務耕織

C.東割膏腴之地         

D.於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

10.下面是對這兩段文字的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    )

A.第一段用排比句式,極力渲染了秦孝公統一天下的雄心。

B.商鞅輔佐秦孝公制定了正確的對內對外的政策,於是秦國日益強大。

C.第二段文字,作者從人才、土地、兵力和財物四個方面突出顯示出山東諸侯力量的雄厚。

D.九國最後被秦所敗,爭相割地,臣服於秦,合縱解體。   

【回答】

7.A

8.C

9.D

10.C

【解析】

7.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文言實詞在文中含義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類題要靠平時對課文知識的積累,辨析重要詞語的含義正確與否,有時需要結合具體的語境,根據上下文推斷出其詞義。A項中“務”,從事、致力於。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8.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做文言虛詞類題時,要著眼“意義”和“用法”兩點,“意義”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詞*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將所學教材中的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代入課外的語句中比較驗*。對於材料中的虛詞,要結合上下文語境去推敲。A項“以”,①介詞,憑藉;②連詞,來。B項“其”,① 大概;②他們。C項“而”表修飾。D項“因”,① 介詞,依靠。;②動詞,沿襲。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9.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掌握詞類活用的能力。詞類活用只要是名詞、動詞、形容詞的活用,主要是名詞動用、名詞作狀語,形容詞作名詞、動詞,使動、意動等,注意語法分析和平時積累相結合。A.B.C三項加點詞均為名詞作狀語。“囊”,像袋子一樣(去裝);“內”,在內部,在國內。“東”,向東。D項“爭”,一般*狀語,譯為“爭著”。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10.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把握。首先瀏覽選項,瞭解大概內容;然後迴歸文字,找到選項所在的句段;最後將選項和文字的句子進行比較。一般的誤區有:張冠李戴、曲解實詞虛詞、時間地點錯位、強加因果。C項沒有從“財物方面”顯示諸侯的強大。

考點:篩選文中的資訊。能力層級為C。

參考譯文:

秦孝公佔據著崤山和函谷關的險固地勢,擁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衛著來伺機奪取周王室的權力,(秦孝公)有統一天下的雄心。正當這時,商鞅輔佐他,對內建立法規制度,從事耕作紡織,修造防守和進攻的器械;對外實行連衡策略,使諸侯自相爭鬥。因此,秦人輕而易舉地奪取了黃河以西的土地。 

秦孝公死了以後,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繼先前的基業,沿襲前代的策略,向南奪取漢中,向西攻取巴、蜀,向東割取肥沃的地區,向北佔領非常重要的地區。諸侯恐慌害怕,*結盟,商議削弱秦國。不吝惜奇珍貴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饒的土地,用來招納天下的優秀人才,採用合縱的策略締結盟約,互相援助,成為一體。在這個時候,齊國有孟嘗君,趙國有平原君,楚國有春申君,魏國有信陵君。這四位封君,都見識英明有智謀,心地誠而講信義,待人寬巨集厚道而愛惜*,尊重賢才而重用士人,以合縱之約擊破秦的連橫之策,聯合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的部隊。在這時,六國的士人,有甯越、徐尚、蘇秦、杜赫等人為他們出謀劃策,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等人溝通他們的意見,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等人統率他們的*隊。他們曾經用十倍於秦的土地,上百萬的*隊,攻打函谷關來攻打秦國。秦人開啟函谷關口迎戰敵人,九國的*隊有所顧慮徘徊不敢入關。秦人沒有一兵一卒的耗費,然而天下的諸侯就已窘迫不堪了。因此,縱約失敗了,各諸侯國爭著割地來賄賂秦國。秦有剩餘的力量趁他們睏乏而制服他們,追趕逃走的敗兵,百萬敗兵橫屍道路,流淌的血液可以漂浮盾牌。秦國憑藉這有利的形勢,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劃分山河的區域。強國主動表示臣服,弱國入秦朝拜。 

延續到孝文王、莊襄王,統治的時間不長,秦國並沒有什麼大事發生。

知識點:歷史事件類

題型:文言文閱讀

熱文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