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中文知識站>習題庫>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材料一:徽墨是“文房四寶”之一,因產於徽州而得名。在徽州地區獨特的自然資源和豐富...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材料一:徽墨是“文房四寶”之一,因產於徽州而得名。在徽州地區獨特的自然資源和豐富...

中文知識站 人氣:1.92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材料一:徽墨是“文房四寶”之一,因產於徽州而得名。在徽州地區獨特的自然資源和豐富...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

徽墨是“文房四寶”之一,因產於徽州而得名。在徽州地區獨特的自然資源和豐富的文化資源雙重滋養下,帶著鮮明徽州印記的徽墨在墨林中獨樹一幟,成為*墨的唯一代表。1915年,徽墨珍品——地球墨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獲金質獎章。近現代以來,受到社會文化的變遷以及書寫習慣的改變等影響,徽州墨業幾經浮沉,但在一代代徽墨傳承者的努力下,千古墨脈從未斷絕。

徽州地區的制墨史最早有文獻記載:“南唐李廷珪,易水人,本姓美,父超,唐末渡*至歉,以邑多鬆,留居造墨。後主賜姓李。人得其墨而藏者不下五六十年,膠敗而墨調,其堅如玉,其文如犀,寫數十幅不費一二分。”五代時期,南唐的李姓皇帝耽心翰墨,對*氏父子制墨倍加稱賞,後又招易水墨工張遇,張遇利用徽州的優質松煙、桐油煙制墨,將徽州墨從單純的松煙墨推向與油煙墨並舉發展的時期,全國制墨中心至此南移至徽州。穆曉天先生曾說:“制墨業的繁榮,可以說是南唐地區文化藝術繁榮的顯著標志。”

隨著李唐王朝漸行漸遠,大宋王朝經過初期的休養生息,經濟快速發展,商業逐漸活躍,文學藝術活動日益繁榮,科舉制度影響下的讀書風氣日盛,為徽墨提供了廣闊市場,徽墨業得以蓬勃發展。正如《野獲篇》所描寫:“今徽人家傳戶習”“新安人例工制墨”。《歙(she)縣誌》記載:“至宋時,徽州每年以龍鳳墨千斤為貢。”可見大宋*對徽墨有著強勁的需求。《野獲篇》還寫到:“宋徽宗以蘇合油波煙為墨,後金章宗購之,黃金一斤,才得一兩,可謂好事極矣。”宋徽宗愛好翰墨,又親予研製,更促進墨業的大振。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敘州改名徽州,從此徽墨馳名天下。

經過長期動盪、*後統一安定的明王朝經濟文化空前發展,促進了墨業更大規模生產並追求更高質量。在這樣的背景下,徽州墨業呈現出一些不同的情形:一是在原料上,從普遍使用“松煙”轉而使用“桐油煙”和“漆煙”制墨,由於這兩種原料既易得又價廉物美,有利於徽墨擴大生產、提高質量;二是無論在五代還是兩宋,徽墨都以進貢和滿足官府需要為主,但到了明代,雖然還有大量墨品進貢,但因社會需求量增大,徽墨生產漸漸轉以滿足市場需求為主;同時,由於市場需求的多元化,徽墨在這一時期逐漸發展成集繪畫、書法、雕刻等多種形式於一一體的綜合*藝術。清初*重視經濟的恢復發展,對漢文化採取包容政策,促進了徽墨需求市場的恢復和發展。尤其是清初幾任帝王皆崇尚漢學、才學俱佳,對書畫不僅喜愛而且有著非常深厚的造詣,這樣的社會導向,使徽墨業的昌盛順理成章。

(摘編自祖曉敏、周致元《徽墨的歷史沿革與特點》)

材料二:

宋代羅願在《新安志》中有“李超與其子廷珪,唐末自易水渡*至歙州,地多美鬆,因而留居,遂以墨名家”的記載。李氏父子在易水制墨法的基礎上,利用黃山、松蘿山之古鬆取煙,並改進配料、和膠、杵搗等技術,製造出前世無法企及的佳墨,史稱“李墨”。南唐後主李煜亦評價李墨和澄心堂紙、龍尾歙硯為“天下冠”,並因此敕封李超為檢校水部員外郎。由於無度地使用和揮霍,及至北宋宣和年間“李墨”就極為罕見,故時有“黃金易得,李墨難求”之說。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有李廷珪制“翰林風月”銘長方墨,墨呈長方薄板形。一面泥金草書*識“翰林風月”四字;另一面草書填朱三字,已模糊無法辨認。墨*黝黑有漆光,質堅實如玉。邊薄而銳利,中間略凸,墨面佈滿大小、高低不平的突起,間有犀紋。從實物的現存狀況來看,確如史料評價的具有“豐肌膩理、光澤如漆”(宋代李孝美《墨譜》)、“其堅如玉,其紋如犀”和“歷久彌新”的鮮明特點。這錠“李墨”歷經千年仍有如此優異的表現,在於李氏父子制墨沒有拘泥於早期造墨理論的束縛,開創*地運用膠法、*法改善墨質。《墨記》中記載了李廷珪首創分次和制的對膠之法。《墨經》則記述了李廷瑋制墨善用重膠,並新增藤黃、犀角、真珠、巴豆等十二味中*,及少量的生漆和熟漆和制,使解膠和膠力持久兩個矛盾的命題完美統一。再通過數萬次的均勻杵搗、 揉捏和壓制,使膠和松煙顆粒 充分融合,從而做到了“墨壽 千年”。

作為最有名的制墨家,李氏父子第一次將*墨的品質發揮到了極致。關於李墨的精良,歷史上有一些相關的記載。五代宋初時期的文學家徐鉉、徐楷兄弟,幼年時曾共用一挺長不過尺、細裁如筋的李超墨,每日書寫不下五千字,十年方才用完。還有宋大中祥符年間,一貴族誤將李廷瑋墨遺失於水中,數月後,又於同一地點遺落了金器,故派人撈取,驚奇的是李廷瑋墨也被完好無損地撈取出來,且光*不變、表裡如新。1978年, 文府墨被發現時整體浸泡在水中,出土後歷經數十年自然老化,其磨口依舊有瑩瑩膠光。可見,在李氏父子的引領和推動下,宣歙之地的制墨水平得以整體進步。《墨經》記載了著名制墨家張遇曾妙得李氏制墨之法,並以此傳家,其子張谷、孫張處厚皆以制墨名世。其後,歙州又有耿仁、耿遂、耿文政、耿文壽、耿德、耿盛等,宣州則有盛匡道、盛通、盛真、盛舟、盛信、盛浩等,都受到李氏制墨之法的影響。                            (摘編自劉偉文、姚昱波《唐宋時期的徽墨》)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徽墨中的珍品地球墨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獲金質獎章,充分*徽墨在墨林               中是*墨的唯一-代表。     B.從宋至清,經濟與文化藝術的發展,促進了制墨業的發展,制墨業的繁榮與經  濟文化藝術的繁榮息息相關。     C.明代微墨生產不再以進貢和滿足官府需要為主,轉以滿足市場需求為主,產量擴大但品質並沒有提升。     D.《新安志》對李氏父子制墨“遂以墨名家”的記載,很好地印*了後人“黃金易得,李墨難求”的讚譽。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近現代以來,徽州墨業幾經浮沉,但墨脈從未斷絕,這有賴於一代代徽墨傳承者的努力。

B.我們可以通過查閱《歙縣誌》《墨記》《墨經》《墨譜》等古代典籍瞭解徽墨的有關歷史。

C.李氏父子所制墨能做到“墨壽千年”,可以說是古人的匠氣精神與古代文化風采的作用。

D.徽墨能在墨林中獨樹一幟,李氏父子對宣歙之地制墨水平進步的引領推動作用功不可沒。

3.根據材料內容,下列不屬於徽墨製作技藝研究的一項是(   )。    A.原材料使用情況         B.配料新增情況    C.製作流程與方法         D.歷史儲存與現狀

4.請根據材料一簡要概括徽墨自五代至明清的歷史沿革。

5.請結合材料二簡要說明“李墨”的特點。


【回答】

1.B【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屬於資訊對比題。A項“徽墨中的珍品地球墨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獲金質獎章”,不能*“徽墨在墨林中是*墨的唯一代表”。C項《新安志》中對李氏父子制墨“遂以墨名家”的記載,與後人“黃金易得,李墨難求”的讚譽無直接關聯。D項原文為—穆曉天先生曾說:“制墨業的繁榮,可以說是南唐地區文化藝術繁榮的顯著標志。”D項題幹於文無據。

2.C【解析】本題考查把握文章內容、分析作者觀點態度的能力。屬於文段內部推斷題。C 項,李氏父子製出的墨能做到“墨壽千年”的原因,原文表述為“在於李氏父子制墨沒有拘泥於早期造墨理論的束縛,開創*地運用膠法、*法改善墨質。”

3.D【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屬於文段外部推斷題。

4.【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行文思路和概括文字內容的能力。參考*:①興起於五代:五代時期,南唐的李姓皇帝耽心翰墨,全國制墨中心南移至徽州。②發展於兩宋:大宋王朝經濟快速發展,商業逐漸活躍,文學藝術活動日益繁榮,科舉制度影響下的讀書風氣日盛,徽墨業得以蓬勃發展。③興盛於明清:明代,社會需求量增大,徽墨生產為滿足市場需求而增大;清初*重視經濟的恢復發

展,對漢文化採取包容政策,促進了徽墨需求市場的恢復和發展。(每點 2 分,總結 1 分,分析 1 分;答全三點 6 分。意思對即可。)

5.   【解析】本題考查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和歸納能力。參考*:①硬度:質堅如玉②*澤:光澤如漆③紋理:飽滿細膩、其紋如犀(答出一點 1 分)④儲存*:歷久彌新。(每點 1 分,答滿四點滿分,意思對即可)

知識點:論述類文字閱讀

題型:現代文閱讀

熱文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