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中文知识站>习题库>【*】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

【*】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

中文知识站 人气:6.62K

问题详情:

【*】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

【*】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 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在国内,这座桥也是历来为人们所称赞的。它地处入都要道,而且建筑优美,“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的胜景之一。

(选自《*石拱桥》)

【乙】我们吸收前人的经验,卧床假寐,静待五更。当表针一指到四点的时候,我们就赶忙起床。走出门外,当真听见了此落彼起的报晓鸡鸣。晨寒凛冽,我们踏着如霜似雪的月光走上了卢沟桥。 这时,接近满圆的晓月转到了西天,正悬挂在迎面的卢师山上。抬头望月,看得出这时的月与桥的距离是最近的;晓月的亮度比初升和正处中天时,都亮得多。再是这时的晓月是在桥的北侧,永定河的上游,月光顺流而下,视野也显得最为深远。我们在桥上有意地测试了一下晓月的亮度。凭借着月光,不仅看得清碑身上乾隆书写的“卢沟晓月”四个大字,也依稀地辨认出了在桥西碑亭上乾隆书写的“察永定河”的一首五言律诗。桥下的永定河,因为大旱缺水,我们虽然没能见到波涛浩渺(水大,广阔无边)、潋滟(水波闪动的样子)随波千万里的壮丽场景;但汩汩有声的淙淙细流,在晓月映照下,也呈现出波光粼粼的景*。这时,看到披着晓月银光的卢沟桥,直至每个玉石栏、柱、栏板,以及485个大小石狮……我们禁不住想起曾在元代做官多年的马可•波罗的描述:“这是一座无可比拟的、世界上最美的桥。”

(选自陈寿儒《夜宿卢沟》)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桥宽约8米   ②这座桥却极少出事

A.①表示估计 ②表示程度  B.①表示限制 ②表示程度

C.①表示程度 ②表示限制  D.①表示限制 ②表示估计

2.【*】文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和      的说明方法。

3.【*】文通过说明*的文字介绍了卢沟桥的          ,又通过描写*的文字向人们展示了卢沟桥形式的优美;【乙】文记叙了夜宿卢沟桥                 的经过,向人们展示了世界上著名的桥——卢沟桥。

4.【*】、【乙】两文都引用了马可•波罗评价卢沟桥的话,但写作目的不同,【*】文的目的在于说明卢沟桥         的特点,而【乙】文的目的在于表达作者对卢沟桥的         之情。

5.根据【乙】文画横线句子的内容,概括“卢沟晓月”的特点。

【回答】

1.A(“约”和“极少”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约”表示估计,“极少”表示程度。)

2.举例子 作比较(根据每种说明方法的特点进行判断。)

3.结构特点 观赏晓月(此题考查同学们的内容概括能力。概括内容要结合文体特点,说明文通常介绍事物特征。)

4.形式优美 赞美(结合文段内容进行分析。)

5.晓月圆、距离近、亮度高。(抓住文中描写月的语句,分析概括。)

知识点: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型:现代文阅读

热文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