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中文知识站>习题库>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后面题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洞庭之东*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后面题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洞庭之东*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

中文知识站 人气:1.81W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后面题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洞庭之东*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后面题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注】本诗作于1127年由陈留南奔襄汉途中。

16.从题材的角度来看,本诗属于哪一类?它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简要概括。

17.前人认为本诗颈联与杜甫《登高》颈联有异曲同工之妙,你是否赞同?简述理由。

【回答】

16.羁旅诗;本诗塑造出一个白发萧萧(苍苍)、飘泊天涯但依然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

17.赞同:杜甫因安史之乱后*阀混战而漂泊西南,而陈与义则因金兵入侵而南逃襄汉,两联均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角度表达出深重的羁旅之愁与国运维艰之悲。(若不赞同,言之有理即可,观其理由,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6.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可先确定写法,这首诗歌采用了以景写人和以事写人相结合的手法,故侧重的是人的心情与遭遇,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四月,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当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消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其中就有这两首《登岳阳楼》。诗的最后一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此时,诗人已届四十,到了不惑之年,所以言“白头”;不说伤今,而言“吊古”,含蓄蕴藉,意味深长;“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语意双关;而“老木沧波”更是包裹诗人形象的一件外衣,无限悲恨,尽在不言之中。可据此得出*。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在偏重叙事或诗人隐身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解答此类题目的步骤与要点:①找到诗中描绘人物形象的相关语句,准确理解人物形象的基本含意。②用精练的话语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③结合文章的主旨指出描绘人物形象的作用或效果。④紧扣题目要求,拟写*。例如,可根据关键词“多难”“白头”“老木沧波”“悲”等得出白发萧萧(苍苍)、飘泊天涯但依然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

17.可根据对诗歌写作背景,结合着对颈联“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的理解分析作答。经过前面的蓄势,诗人终于在颈联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这两句诗,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读之让人感慨万分。诗人的“万里来游”不过是万里逃难的高雅说法,但是又无可奈何。心中的苦闷,只好在“远望”中消解。“三年多难”,本来已经不胜觳觫,却还要在这里登高临危,让人不堪忍受。诗意至此,已经一波三折,千回百转,把感情推向了极致。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开放*的探究题,据题干要求,探究时,应将重点落在“异曲同工之妙”上,因此答题前就要先正确理解“异曲同工之妙”的意思。“异曲同工之妙”是指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话的说法不一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达到目的。亦作“同工异曲”。曲调不同,却同样美妙。喻不同时代、不同人的文章、言论一样精*,或不同的事情产生同样的效果。从本诗看陈与义的律诗风格:陈与义诗宗杜甫,特别是他的律诗,显地表现出老杜的特点,可谓神形兼备。之所以如此,除了刻意模仿追求,生活中的相似经历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杜甫逃难,一直逃到成都,再也没能返回北方的故土,伤心惨目,少有匹之者。陈与义身历靖康之难,也感受到了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虽然受苦受难的严重程度不及杜甫,而且“预后”很好——他后来做到了参知政事。位居宰辅,可是他对离乱生活的感悟和体验却与杜甫有共同之处,发而为诗,就不能不有杜甫的影子。前人论及此诗,多认为与杜甫的《登高》有异曲同工之妙。和杜甫一样,都精于炼字炼句,也善于描写议论。其余诸如写景之瑰丽壮阔,抒情之沉郁超绝,音韵之响亮。对偶之工巧,都多有相似之处。

知识点:

题型:语言表达

热文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