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中文知识站>习题库>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记王忠肃公翱三事①[明]崔铣公为吏部尚书,忠清,为英皇所信任。仲孙以荫入监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记王忠肃公翱三事①[明]崔铣公为吏部尚书,忠清,为英皇所信任。仲孙以荫入监②,...

中文知识站 人气:2.13W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记王忠肃公翱三事①[明]崔铣公为吏部尚书,忠清,为英皇所信任。仲孙以荫入监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记王忠肃公翱三事①

[明]崔铣

公为吏部尚书,忠清,为英皇所信任。仲孙以荫入监②,将应秋试,以有司印卷,白公。公曰:“汝才可登第,吾岂忍蔽之哉!如汝误中选,则妨一寒士矣。且汝有阶得仕,何必强所不能,以幸冀非分邪?”列卷火之。

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恚而语女曰:“而翁长铨,迁我京职,( )汝朝夕侍母;( )迁我如振落叶耳,( )固吝者( )?”女寄言于母。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公大怒,取案上器击伤夫人,出,驾而宿于朝房,旬乃还第。婿竟不调。

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东。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后公改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公固辞。太监泣曰是非贿得之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今以半别公公固知某不贪也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后还朝,求太监后,得二从子。公劳之曰:“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皆曰:“然。”公曰:“如有营,予佐尔贾。”二子心计,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皆阳应曰:“诺。”公屡促之,必如约。乃伪为屋券,列贾五百金,告公。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注】①选自《洹词》卷五。主要收集了作者所写的序、记、杂感等。王忠肃公翱,永乐进士。颇有政绩,故死后谥号“忠肃”。②以荫入监:荫,上代的余荫;监,监生资格。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列卷火之              列:排列

  B.而翁长铨,迁我京职    迁:调动官职

  C.旬乃还第。婿竟不调    竟:竟然

  D.赠大珠四枚。公固辞    固:本来

9.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 )汝朝夕侍母;( )迁我如振落叶耳,( )固吝者( )?

 A.以    而    何    为               B.以    且    何   为

 C.则    且    而    何               D.则    而    所   何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为英皇所信任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B.以幸冀非分邪       谨拜表以闻

  C.公屡促之           之二虫又何知

  D.乃伪为屋券         而后乃今培风   

11.下列各选项对原文所做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段一共不到100个字,但人物语言朴素诚挚,人物动作简炼而富于个*,体现了白描手法的特点,值得我们借鉴。

B.本文第二段写忠肃公憎其婿徇私枉法的要挟,不肯调婿京职的故事。表现他在人际关系上不徇私。

C.本文第三段写忠肃公虽然接受了朋友的珠宝,但是最终设法归还给其后人的故事。表现他在生活上不贪财。

D.本文系正史,在详细介绍人物生平的基础上,选取重大题材去记载人物在*、*事等重大方面的事迹来刻画人物。

12.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太监泣曰是非贿得之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今以半别公公固知某不贪也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

A.太监泣曰/是非贿得之/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今以半别公/公固知某不贪也/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

B.太监泣曰/是非贿得之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今以半别公/公固知某不贪也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

 C.太监泣曰/是非贿/得之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今以半别/公公固知某不贪也/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

D.太监泣曰/是非贿得之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今以半别/公公固知某不贪/也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

1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如汝误中选,则妨一寒士矣。(3分)

 译文:                                                                    

 (2)驾而宿于朝房,旬乃还第。(3分)

译文:                                                                    

(3)公劳之曰:“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4分)

译文:                                                                    

【回答】

8.B

9.C

10.B

11.D

12.A

13.(1)如果你因事前拿到考题而错误地考中,那么(就)妨碍了一位苦读学子(贫苦读书人)的前程。(2)乘(坐)车到朝房去住了,十天后才回自己的府第。(3)王翱慰问他们说:“你们的老人廉洁,你们大概(恐怕)不免苦于贫困(被贫苦所困)吧?”

【解析】

8.

试题分析:实词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的正确与否。题中,A项,列:通“裂”,“撕裂”之意;C项,竟:终、最终;D项,固:坚决。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9.

试题分析:此题需要逐项分析。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而言的。本题要求选词填空,需要根据前后文,再根据虚词的用法,综合判断。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

试题分析: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本题中,A项第一个“为—所”结构,“为”表被动,第二个“为”作“是”;B项两个“以”均作目的连词;C项第一句的“之”作代词,代“太监从子” ,第二个“之”作指示代词“这”; D项第一个“乃”作“于是,就”,第二个“乃”作“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D项,本文不是“正史”,而是一篇笔记文学,它不像“正史”那样,在“详细”介绍人物生平的基础上,选取重大题材去记载人物在*、*事等重大方面的事迹,而只是从王翱的日常生活琐事中选取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格的三个典型事例,从人际关系上不徇私,生活上不贪财两个不同的侧面集中地表现了王翱奉公守法、清白廉洁的思想品格。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本句大意为:太监泣曰:“是非贿得之。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今以半别公,公固知某不贪也。”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键字词的翻译:(1)误中选、则妨、寒士;(2)宿于朝房、乃、还第;(3)劳、若翁廉、得无……乎、苦贫。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王翱是吏部尚书,忠诚清廉,被皇帝(明英宗朱祁镇)深信。第二个孙子凭着上代的余荫而取得监生资格,即将参加秋试,仲孙靠王翱的关系向秋试主管官要答卷,命题人告诉了王翱。王翱说:“你凭才学可以考上,我怎么能忍心埋没你?如果你因事前拿到考题而错误地考中,那么(就)妨碍了一位苦读学子(贫苦读书人)的前程。况且你有以监生资格做官的机会,何必强求自己做不能做好的事情,妄求达到你所不能的目的呢?”便撕毁他的答卷烧了。

    王翱的一个女儿,嫁给京城附近地区某个官员做妻子。王翱的夫人很疼爱女儿,每次接女儿(回娘家),女婿都坚决不让她走,怨怒地对妻子说:“你父亲做吏部的长官,调我到京城任职,那么你就可以从早到晚侍奉母亲;况且调动我就像摇落树叶一样容易,可(你父亲)为什么硬要这么吝惜力气呢?”女儿捎话给母亲。一天晚上,夫人摆上酒,跪在地上,将这个意思告诉王翱。王翱大怒,拿起桌上的器物打伤了夫人,走出(门),乘(坐)车到朝房去住宿了,十多天以后才回自己的府第。女婿最终没有调进京城。

王翱做都御史时,和太监某人一起镇守辽东。这个太监也很守法,与王翱相处很好。后来,王翱改任两广总督,这个太监洒泪送别,赠送王翱四枚大珠。王翱坚决推辞。太监抽泣着说:“这些珠宝不是受贿得来的。过去先皇把僧保所买的西洋珠赏赐给左右近臣,我得到八枚,现在拿一半为您赠别,您本来就知道我并不贪财啊。”王翱收下大珠子,放入所穿的上衣里,(把它)缝好:后来回朝,寻找太监的继承人,找到他的两个侄子。王翱慰问他们说:“你们的老人廉洁,你们大概不免苦于贫困吧?”二人都说:“是的。”王翱说:“如果你们有所经营,我帮助你们出钱。”二人心里盘算,王翱无法办到,只不过表示老朋友的心意罢了。便都表面上答应说:“行。”王翱屡次催促他们.一定要按说定的办。于是他们假造一张买房契约,开出价钱是五百两银子,告诉王翱。王翱拆开上衣,拿出大珠子交给他们,(只见)原来封好的记号依然是那样。

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题型:文言文阅读

TAG标签:#公翱 #三事 #仲孙 #入监 #王忠肃 #
热文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