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中文知识站>习题库>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汉兴之初,反秦之敝,与民休息,凡事简易,禁罔疏阔,而相国萧、曹以宽厚清静为天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汉兴之初,反秦之敝,与民休息,凡事简易,禁罔疏阔,而相国萧、曹以宽厚清静为天下...

中文知识站 人气:2.36K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汉兴之初,反秦之敝,与民休息,凡事简易,禁罔疏阔,而相国萧、曹以宽厚清静为天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汉兴之初,反秦之敝,与民休息,凡事简易,禁罔疏阔,而相国萧、曹以宽厚清静为天下帅,民作“画一”之歌。孝惠垂拱,高后女主,不出房闼,而天下晏然,民务稼穑,衣食滋殖。至于文、景,遂移风易俗。是时,循吏如河南守吴公、蜀守文翁之属,皆谨身帅先,居以廉平,不至于严,而民从化。

孝武之世,外攘四夷,内改法度,民用凋敝,奸轨不禁。时少能以化治称者,惟*都相董仲舒、内史公孙弘、倪宽,居官可纪。三人皆儒者,通于世务,明习文法,以经术润饰吏事,天子器之。仲舒数谢病去,弘、宽至三公。

孝昭幼冲,霍光秉政,承奢侈师旅之后,海内虚耗,光因循守职,无所改作。至于始元、元凤之间,匈奴乡化,百姓益富,举贤良文学,问民所疾苦,于是罢酒榷①而议盐铁矣。

及至孝宣,由仄陋而登至尊,兴于闾阎,知民事之艰难。自霍光薨后始躬万机,厉精为治,五日一听事,自丞相已下各奉职而进。及拜刺史守相,辄亲见问,观其所由,退而考察所行以质其言,有名实不相应,必知其所以然。常称曰:“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与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②乎!”以为太守,吏民之本也。数变易则下不安,民知其将久,不可欺罔,乃服从其教化。故二千石有治理效,辄以玺书勉厉,增秩赐金,或爵至关内侯,公卿缺,则选诸所表以次用之。是故汉世良吏,于是为盛,称中兴焉。若赵广汉、韩延寿、尹翁归、严延年、张敞之属,皆称其位,然任刑罚,或抵罪诛。王成、黄霸、朱邑、龚遂、郑弘、召信臣等,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生有荣号,死见奉祀,此廪廪庶几德让君子之遗风矣。

(取材于《汉书•循吏传》)

注释:①榷:专营,专卖。②二千石:汉代内自九卿、郎将,外至郡守、尉,俸禄皆为二千石。后因称郎将、郡守、知府为“二千石”。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反秦之敝                      敝:陋俗

B.外攘四夷                      攘:驱除

C.于是罢酒榷而议盐铁矣          罢:废除

D.退而考察所行以质其言          质:验*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天下晏然                   必知其所以然

B.不至于严,而民从化           自丞相已下各奉职而进

C.通于世务                     兴于闾阎

D.以经术润饰吏事               辄以玺书勉厉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事简易,禁罔疏阔

凡事都从简而行,禁例法规也大为放宽

B.承奢侈师旅之后,海内虚耗

此时正值长年征战之后,四海之内消耗很大

C.至于始元、元凤之间,匈奴乡化

到了始元、元凤年间,匈奴回到故乡

D.以为太守,吏民之本也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公卿缺,则选诸所表以次用之。 

②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生有荣号,死见奉祀。

5.“循吏”之名最早见于《史记》,后为史书所沿用。请根据本文内容,解说“循吏”一词。

6.孝宣时,良吏多的原因是什么?促成良吏多的具体措施是什么?请概括作答。

【回答】

1.A

2.D

3.C

4.①公卿位缺时,就从那些受表彰的人中选择,依次任用。

②在位时*富足,离任后*思念,生前有荣誉称号,死后被尊奉祭祀。

5.循吏是为政宽缓,教化民众;严于律己,清廉公正;关心百姓疾苦,以民生为重的好官。

6.原因:孝宣帝不仅认识到官吏与自己共同努力是百姓安居乐业的保*,而且他有管理官吏的有效作为。

具体措施:授官严格,用官稳定,激励有法。

【分析】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识记能力。此类题一定要结合语境理解选项句的含义,将所给的义项代入句子,看是否合乎语境。通常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推断:(1)常识识记法。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 “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2)联想迁移。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3)通假代入法。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4)利用字形推。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抓住字的形旁推测字义就是一种正确的理解途径。(5)互文对举。 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6)语法推断法。用语法分析法分析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A项,“弊”应解释为“弊政”。

故选A。

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虚词要“三抓”, “三抓”是指:(1)抓重点。《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文言虚词共18个,一定要个个落实,从常用意义和非常用意义方面比较区别,把握常用意义和用法,照顾特殊意义和用法,可以采用多义比较的方法,同类集中。(2)抓课文。虚词的考查方式,多为选择题,每个选项两个句子,一般必有一句出自课本。根据这一特点,考生应立足课本,结合经典例句,归纳整理,可收事半功倍之效。(3)抓落实。对于典型用例,经常复习,防止遗忘。比如该题中每组中有一 句话出自课本,必须将课内的文言文抓实了。

A项,前一个“然”用在形容词和动词后面,解释为……的样子;后一个“然”解释为这样;B项,前一个“而”解释为做连词,表示转折;后一个“而”解释为做连词,表示修饰;

C项,前一个“于”解释为介词,对;后一个“于”为介词,在;

D项,前后两个“以”都解释为“用”。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的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C项,正确理解应该是:到了始元和元凤年间,匈奴归顺。

故选C。

4.本题考查翻译古文的能力。翻译以直译为主,要求准确、通顺。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

①诸,兼词、之于、从……中选择……;以,按照、依。

②见,被;生,生前;死见奉祀,被动句。

5.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面广量大,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多积累。积累可以采用分门别类记忆法,即在分类的基础上把某些有相同点的知识按一定顺序集中在一起强化记忆。可以以考点为分类标准,如:(1)时代国别,可以借鉴古代史书体例中的编年体和国别体的方法,按不同时代和不同国家来记忆。(2)风格流派,如“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婉约派”“豪放派”等。(3)地位评价,如“四大名著”“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等。(4)文章体裁,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5)题材人物,如《范进中举》《孔乙己》等都塑造了受封建科举制度*愚弄的旧知识分子形象。(6)作家作品,如苏轼的诗、词及文等。(7)字号称呼,如柳河东、杜拾遗、太史公等。

“循吏”之名最早见于《史记》的《循吏列传》,后为《汉书》、《后汉书》直至《清史稿》所承袭,成为正史中记述那些重农宣教、清正廉洁、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的州县级地方官的固定体例。

6.本题解答时可从文章最后一段中的语句“是故汉世良吏”为标志,结合其前面的语句“及至孝宣,由仄陋而登至尊,兴于闾阎,知民事之艰难”“及拜刺史守相,辄亲见问,观其所由,退而考察所行以质其言,有名实不相应,必知其所以然”“故二千石有治理效,辄以玺书勉厉,增秩赐金,或爵至关内侯,公卿缺,则选诸所表以次用之” 思考作答。

参考译文:

汉朝兴起之初,一反秦代的弊政,让*得以休养生息,凡事都从简而行,禁例法规也大为放宽,而相国萧何、曹参以宽厚清静的办事作风成为了天下的表率,*因而编了一首“画一”歌来加以称颂。孝惠帝无为而治,高后女主隐居深宫,而天下安定,*专心从事农业生产,一片丰衣足食的景象。到了文帝、景帝年间,便开始移风易俗。当时,循吏如河南郡太守吴公、蜀郡太守文翁这些人,都能严于律己,为人表率,为官办事清廉公正,不用严苛的管理方法,而*顺从地接受感化。

武帝时,对外驱除四方蛮夷,对内修改法规条令,*因此疲惫不堪,奸恶作乱无法禁止。那时很少有能以教化治理而著称的人,只有*都相董仲舒、内史公孙弘和倪宽等,其政绩值得一书。三人都是儒生,既精通处世之道,又熟习文章之法,他们以经学的思想方法处理政务,天子器重他们。董仲舒因病多次辞官,而公孙弘、倪宽做官做到三公。

孝昭帝年幼,霍光代为主持政务,此时正值长年征战之后,四海之内消耗很大,霍光沿袭于此而恪守职责,没有改变以前的做法。到了始元和元凤年间,匈奴归顺,老百姓生活也渐渐富足,于是开始举荐贤良官员,问询*疾苦,于是废除酒税而讨论盐铁之利。

待到宣帝时,他兴起于里巷,从微贱之地而登上至尊之位,所以深知百姓生活的艰难。他从霍光死后开始亲自处理各项朝政,励精图治,每五天便听政一次,从丞相以下各官职依次进朝禀告。待授予刺史、郡守、诸侯相等官职时,都要亲自接见询问,了解他们的思想,然后再考察其行为以验*其言论,有名实不符合的,必须清楚它的根源。孝宣帝常说:“老百姓所以能够安心于农业生产而没有忧虑怨恨的不良心情,是因为*清平而法律公正。与我共同保*这一点的人,只有那些好的太守啊!他认为太守是管理官吏*的根基,频繁调换就会造成地方上的不安宁,*知道太守的人选十分稳定,不可欺瞒,才会服从他的教化。所以太守如果治理有成效,他总是亲自颁书勉励,增加其俸禄并赐以重金,有的授爵号至关内侯,公卿位缺时,就从那些受表彰的人中依次选用。因此,汉代的良吏在这样情况下层出不穷,有中兴之称。像赵广汉、韩延寿、尹翁归、严延年、张敞这些人,都称职尽责,可是任用刑罚,有的人抵罪而死。王成、黄霸、朱邑、龚遂、郑弘、召信臣等人,在位时*富足,离任后*思念,生前有荣誉的称号,死后被尊奉祭祀,这样的风采也许就是仁德礼让的君子遗风吧。

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题型:文言文阅读

TAG标签:#与民 #疏阔 #反秦 #曹以 #汉兴 #
热文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