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中文知识站>习题库>(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永不甘于平庸的精神和魅力——冯其庸的文化和学术人生姚...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永不甘于平庸的精神和魅力——冯其庸的文化和学术人生姚...

中文知识站 人气:2.95W

问题详情: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永不甘于平庸的精神和魅力——冯其庸的文化和学术人生姚...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永不甘于平庸的精神和魅力

——冯其庸的文化和学术人生

姚晓丹

“昔日之我即今日之我也,昔日之牧童耕夫,今日之学界野马微尘,皆一也。”冯其庸曾经这样自况。这个豁达从容、不知“老之将至”的人,从不向命运低头,一生颠簸辗转,而这一次终于没能抵过时间的催促,飘然而去白云之外,留下说不尽的书生意气。

很难用学界的单一范畴去定义这位老书生。文学家,红学家,书法家,画家,戏曲学家,考古学家?冯老自称“其庸”,然而他的学术涉猎,已然大大超出常人的范围,实在“不庸”。他致力于文化和学术的一生,留给世人的也是永不甘于平庸的精神和魅力。

书破万卷 路行万里

    叶君远是1979年冯其庸带的第一批3位研究生之一,师徒交往38年。他还曾写过《冯其庸传》,为先生整理年谱。“冯先生一生是为了学术而生的,他非常勤奋,在读书、教学的时候,他所在宿舍的灯总是全校最晚熄灭的。先生写文章有个习惯,总是在文末写上完稿时间,于是,我们在翻阅他的文集的时候,可以看到他每每深夜才搁笔。他一生的巨大成就和他过人的勤奋是分不开的。”

在学术研究上,冯其庸讲究实地考察和书本相互印*。书破万卷,路行万里。“冯先生在读《史记》的时候,对项羽乌*自刎的情节存疑,于是他几次去安徽定远、乌*实地考察,写出了《项羽不死于乌*考》。读《三藏法师传》的时候,先生对玄奘归国的路径存疑,于是他76岁再登高原,成功找到玄奘取经东归的入境处。他是这么做的,也是这么告诫学生的。”叶君远说。

至情至* 方正不阿

在对待学术方面,冯其庸至情至*,方正不阿。叶君远回忆:“他编辑《历代文选》的时候,有一些助手做注释工作。一位年轻的助手由于感情生活起了波澜,注释有些草率。冯先生审校之后马上把他叫到办公室批评教育,帮助他改正问题。对于领导干部,他也没有网开一面。曾经有一位领导想要报评副教授,冯先生作为系主任,他的签字至关重要,然而,冯先生就是不签。后来人事部门领导亲自和他谈话,劝他宽限,他无奈之下签了字,却马上补签一句‘我不同意’。”

对于学界后辈,他关怀备至,尤其是来自贫寒家庭的学子。

著名作家二月河,以前曾是红学爱好者,他早年寄给冯其庸一篇自己的红学论文。冯先生回信说:“你文笔好,试着写写历史小说。”二月河受到鼓励,写出了《康熙大帝》,并第一时间寄给冯其庸先生。“冯其庸先生连夜看了这部小说,读完后连声赞赏,并帮助二月河联系出版社出版小说。”叶君远说,“知名工笔画家谭凤嬛、雕塑家纪峰等,都出自冯先生门下,受冯先生教益。”

国学知音 后辈知音

2005年,**大学设立国学院。冯其庸受聘成为首任院长,首先为国学院设计了最基本的规范。“国学院的课程体系来自冯先生的建议,在此之前,学校多次邀请专家研讨,一直莫衷一是。原因很简单,专家自己就没有受过国学教育,完全没有经验。现在看冯先生的课程设置,其实是他当年在无锡国专经历的活用,‘国学概论’‘文字学’‘文学史’‘*文化史’‘版本目录学’‘*哲学史’等课程很多都出现在国学院的课程之中。冯先生当初倡导三个办学特*,至今都在国学院施行,一是导师制,加强师生的联系;二是游学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培养扎实学风;三是办国学*,领略大师风采,博采众家之长。”**大学国学院教授孟宪实说。

他提出了“大国学”的概念,国学院成立后,他和季羡林先生一同建言,倡议建立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从事*西部文化历史语言民俗艺术方面的研究,以应国家不时之需”。

冯其庸曾赠给友人一首诗,讲他和《红楼梦》的缘分:“红楼奥义隐千寻,妙笔搜求意更深。地下欲请曹梦阮,平生可许是知音。”但是他的学生认为,红楼知音显然不能概括他的学术成就。“他还是国学的知音人、后辈的知音人、学术的知音人。”叶君远说。

             【选自《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23日 05版),有删改】

【相关链接】

“冯其庸先生以文人意趣名世,通书画以涵养学术,兼文史而心*双修。其书法逸笔草草、气韵幽远;其画卷师法古人、洗尽铅华;其学术结集《瓜饭楼丛稿》三十五卷册,以红学、西域学独领风骚,亦因所涉浩瀚而令人钦叹;其平生书破万卷,路行万里,追随玄奘,十上天山。近年来冯其庸先生倡导国学,弘扬传统,身体力行,垂范后人。”

                     ——首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颁奖词

4.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冯其庸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阅读书籍时对玄奘归国路径心存怀疑,于是重走故地,终于找到玄奘取经东归的入境处,成功*了书本的说法。

B.冯其庸审校助手的注释稿件后,发现助手注释草率就立刻把助手批评教育一番。这从侧面反映了冯其庸对年轻人、对感情生活的态度。

C.冯其庸曾用一首诗来讲述他和《红楼梦》的缘分,但他的学生认为,他不是红学知音,而是国学知音、后辈知音、学术知音。

D.**大学国学院设立之初,由于许多专家没有受过国学教育,完全没有经验,因此课程体系设置就根据冯其庸先生的意见来完成。

5.文章开头引用冯其庸先生的话:“昔日之牧童耕夫,今日之学界野马微尘,皆一也”,有何作用?试分析。(4分)

6.冯其庸“永不甘于平庸的精神和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请举例简述。(5分)

【回答】

4. D【A项“成功*了书本的说法”无中生有; B项“反映了冯其庸对年轻人、对感情生活的态度”偏颇;C项,“他不是红学知音”是误解。】

5. 【(1)内容上是自谦,表现了冯其庸先生身份虽改而初心、人品始终如一的人生态度;(2)结构上,该句与文章标题形成反差,激发读者对其“永不甘于平庸”的事迹的阅读兴趣,并能引人深思。】

知识点:实用类文本阅读

题型:现代文阅读

TAG标签:#甘于 #平庸 #阅读 #文本 #冯其庸 #
热文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