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中文知识站>习题库>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后面问题。第十一筐青菜吴昌勇①这是陕西旬阳县吕河镇的险滩村。村里平展展的土地上,一大片时...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后面问题。第十一筐青菜吴昌勇①这是陕西旬阳县吕河镇的险滩村。村里平展展的土地上,一大片时...

中文知识站 人气:2.87W

问题详情: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后面问题。第十一筐青菜吴昌勇①这是陕西旬阳县吕河镇的险滩村。村里平展展的土地上,一大片时...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后面问题。

第十一筐青菜

吴昌勇

①这是陕西旬阳县吕河镇的险滩村。村里平展展的土地上,一大片时令蔬菜在阳光下泛着油绿的光。午饭过后,我戴着口罩走进村子。街道两旁的商铺大门紧闭,负责疫情防控的镇村干部,手持话筒沿街走过,他们嗓音有些沙哑。兴许是听见熟悉的声音,有住户推开窗子和他们招一招手。这就算是新年的问候吧,彼此用眼神道一声保重。

②一天进村好几趟呢!一位当地干部说,这个时候,群众看见我们的身影,听见我们的声音,心里才安生。望着各家各户的门牌,村干部说,生活还得继续,日子总会回归平静,对不?正在村中走着,突然发现,在临近村道的一块菜地里,半蹲着一位老农。

③黄*的胶布鞋,裤管沾着泥土,黑*的棉衣拉链敞开,抬起头的那一瞬间,额头淌下的汗水已经浸湿了贴合在鼻梁上的蓝*口罩。见到我们,他直起身子,握着满把青菜的双手在空中对碰了几下,新鲜的泥土从菜根处抖落。

④摘菜哩?村干部远远打招呼。

⑤他点点头,没吱声,继续忙活。随行的干部提醒了一句,注意防护啊。

⑥老人又点了点头,依旧没吱声,回头友善地望着我们。

⑦这几天还能上街卖菜?我问。

⑧不卖!不卖!这菜不卖!他一口气重复了三遍,很着急的样子,生怕造成误会。

⑨这青菜,我送人呢!他补了一句。

⑩见我没做声,他索*从园子里走出来,站在离我不远处的田坎上,掰着指头数了数:整整第十天了!

⑪这菜到底送到哪儿?安全吗?接触了哪些人?一长串的问号在我脑子里打旋儿。

⑫村干部隔着口罩喊话,说说嘛,没事,你说说嘛。原来,他的女儿是一名护士,就在离家不远的吕河中心卫生院上班,这些日子正在护理患者,已经十几天没有回家。尽管女儿闲下来的时候,总不忘向家里报一声平安,但是他和老伴依旧惦念。女儿反复叮嘱:待在家里别出门,照顾好自己……顿了顿,他反问道,可哪有不惦记儿女的父母呢?老两口心里发慌,于是就想出这个法子。每天从自家菜园摘一大筐青菜,推着小车送到女儿所在的医院门外——想给医院尽点力,是真的;想女儿,也是真的。

⑬怕医院不要,担心这菜不卫生,他就在筐子里写了一个纸条,告诉医院,菜是自己种的,新鲜着呢。

⑭女儿知道吗,知道你每天送菜吗?我问。

⑮没说,怕她担心俺老两口,纸条落款我写着“老菜农”。头天送菜,我和老伴站在街边,看见保安从院子里走出来,看见筐子里的菜,又返回身,好像在打电话请示汇报。我担心他们不敢收,急忙穿过大街,给保安解释,我就是附近的老菜农,我报了自己的姓名和地址。他们怕冷落了我的一番好意,就收下了那筐青菜,还给我鞠了个躬!

⑯这点东西不值钱,是我和老伴的一点心意,只想让那些和我女儿一起忙碌的医生护士们能吃到一口自家园子的青菜。老人诚恳地说。

⑰已经送出第十筐青菜了。加上今天的,就是第十一筐了。老人补充道。

⑱我一时间不知说什么好。要不,我们搭把手,一起将今天的筐子装满吧!我提议。

⑲老人一边装菜,一边念叨,把自己的小日子过好,就是为国家添把力不是?等春暖花开,疫情过去,我和老伴要和女儿一起高高兴兴地吃一顿团圆饭。我得跟她说说,你在医院忙活的那段日子,大家伙儿和我们一样,在医院外面给你们加油鼓劲呢。那个下午,在暖暖的春光里,第十一筐青菜就这样装满了。

⑳我们站在菜园边,一起目送着老人,看着他推着独轮车,载着满满一筐青菜,渐行渐远……

(选自《意林》2020年第7期,摘自《*日报》2020年2月17日)

1.阅读全文,按要求概括故事情节。

开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展:误会老菜农摘菜是为了上街去卖。

高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局:“我”深受感动帮助老菜农装菜。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他索*从园子里走出来,站在离我不远处的田坎上,掰着指头数了数:整整第十天了!

3.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说说作者为什么以“第十一筐青菜”为标题?

4.下面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就算是新年的问候吧,彼此用眼神道一声保重”一句说明在疫情之下,大家不再相互信任,防范心理很重。

B.“黄*的胶布鞋,裤管沾着泥土,黑*的棉衣拉链敞开”一句是动作描写,体现了老菜农在田地里摘菜的*苦。

C.“怕医院不要,担心这菜不卫生,他就在筐子里写了一个纸条”说明老菜农留纸条是担心菜不卫生,可以随时退换,表现了他的认真负责。

D.“在暖暖的春光里,第十一筐青菜就这样装满了”的“春光”蕴含着老菜农代表的无私善良在疫情中带来的温情和希望。

5.结合上下文内容,简要分析第⑫段在文中起到的作用。

6.下面是2003年钟南山获得“感动*的十大人物”的颁奖词,请阅读后根据本文内容仿写,赞美老菜农的精神(不少于80字)。

面对突如其来的SARS疫情,他冷静、无畏,他以医者的妙手仁心挽救生命,以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应对灾难。他说:“在我们这个岗位上,做好防治疾病的工作,就是最大的*。”这掷地有声的话语,表现出他的人生准则和职业*守。他以令人景仰的学术勇气、高尚的医德和深入的科学探索给予了人们战胜疫情的力量。

【回答】

1.    开端:“我”进村开展抗疫工作遇见老菜农。    高潮:得知老菜农向医院捐赠青菜的真相。   

2.“掰”指老菜农计算给医院连续送青菜的日子(或:女儿护理患者的日子),表现他对疫情的关心(或:写出他对女儿的关爱;或:体现了他的无私奉献精神)

3.示例:①点明行文线索;②提示了本文写作主要内容,老菜农给医院免费送菜;③蕴含着老菜农对女儿的关爱之情;④蕴含着对抗疫工作者的赞美;⑤表现了普通老百姓的无私奉献精神;⑥歌颂团结一致共度时艰的民族精神;⑦标题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4.D

5.本段*叙老菜农捐赠青菜的原因,突出老菜农对女儿的关爱(或:突出老菜农对抗疫工作的支持;或突出老菜农的善良和无私;或: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写我帮忙装菜做铺垫)。

6.不唯一,要求有具体事迹,有精神的赞扬,语句流畅。

【分析】

1.考查概括故事情节。读文可知,第1段到第7段是故事的开端部分,“我”进村开展抗疫工作遇见地里摘菜的老菜农。第12段到第17段是文章的高潮部分,采用*叙的写法,交代了这位老人摘菜的原因,原来是为了支持抗疫向医院捐赠,也是为了能看看自己的女儿。

2.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在说明词语含义的基础上还需对词语本身所具有的特点进行说明,并对其效果、作用进行分析。“掰”是动词,答题模式:生动地表现了人(事)物……的特点(或传神地刻画了……事物……的情状),表达了人物……的心情(*格)。结合上下文。老菜农掰手指,计算的是女儿护理患者的日子,或许是计算自己连续送菜的日子。理解不同表现出老菜农的心理*格也不同。计算女儿护理患者的日子,表现的是对女儿的关爱。计算自己连续送菜的日子,表现出对疫情的关心,以及他的奉献精神。

3.考查标题的作用。文章标题一般有以下几点作用,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具体分析:(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揭示文章中心;(3)交代文章线索;(4)交代写作对象;(5)新颖别致或设置悬念,吸引读者;(6)含蓄隽永,具有象征意义。本文标题、线索是一体的,所以分析标题的作用时,要整体把握全文感情起伏的脉络,理解本文深刻的思想感情。联系内容可知,“第十一筐青菜”指的是老人给医院送去的自家种的第十一筐青菜。题目是文章的主要写作内容。联系文章主旨可知,老人送青菜,一是为了看看女儿,表现了他对女儿的思念与牵挂,二是表达对抗击疫情的支持和对医务人员的感激,表现了他的善良淳朴、无私伟大。以“第十一筐青菜”设置了悬念,引发读者思考这十一筐青菜的来历。

4.“这就算是新年的问候吧,彼此用眼神道一声保重”一句说明在疫情之下,大家用眼神表达新年的问候与祝福,侧面表现了在严重的疫情下人与人之间的关心;

B. “黄*的胶布鞋,裤管沾着泥土,黑*的棉衣拉链敞开”一句是外貌描写;

C. “怕医院不要,担心这菜不卫生,他就在筐子里写了一个纸条”说明老菜农留纸条是担心别人嫌弃菜不卫生,表现了他的细心周到;

故选D。

5.考查语段作用。回答中间段落作用时,需考虑环境描写的作用、情节的作用、*叙的作用。根据上下文可以看出,第12段采用*叙的写法,交代了这位老人摘菜的原因,是为了支持抗疫向医院捐赠,也是为了能看看自己的女儿。*叙的主要作用有:1.对主要情节补充衬托作用;2.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3.文章脉络清晰;4.更好的突出人物的*格;5.使情节更加完整;6.补充说明有关文章具体内容;7.文章结构避免平铺直叙;8.有助于情节的展开,刻画人物*格,补充背景材料。通过老菜农送菜这一情节,表现了他的善良淳朴、无私伟大,更好的突出了人物*格品质。为下文写“我”受到老人无私精神的感染帮忙装菜做铺垫。

6.考查颁奖词的仿写。仔细观察给出的颁奖词,首先写明在什么情况下,结合文章概括出“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接着点出老菜农的精神,“他善良、无私,他以普通百姓的善良淳朴关爱孩子,以老农民无私奉献的精神支持抗疫”;其次引用表现老菜农奉献精神的话,如“想给医院尽点力,是真的;想女儿,也是真的”;最后高度赞扬老菜农的精神,如“这饱含温情的话语,表现出他对女儿的关心和对疫情的关注。他以善良淳朴的方式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点燃了人们共克时艰的决心。”

知识点: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型:现代文阅读

热文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