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中文知識站>習題庫>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衆,患上之人不欲其衆;不患士之不欲爲,患上之人不使其爲也。夫...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衆,患上之人不欲其衆;不患士之不欲爲,患上之人不使其爲也。夫...

中文知識站 人氣:1.17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衆,患上之人不欲其衆;不患士之不欲爲,患上之人不使其爲也。夫...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天下之患,不患材 之 不衆,患上之人不欲其衆;不患士之不欲 爲 ,患上之人不使其爲也。



夫材之用,國之棟樑也,得之則安以榮,失之則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衆,不使其爲者,何也?是有三蔽焉。其尤蔽者,以爲吾之位可以去辱絕危,材之得失無補於治亂之數;又或謂吾之爵祿足以誘天下之士, 榮辱憂戚在我 ,可以驕天下之士,而 其 將無不趨我;又或不求取用之道,以爲天下實無材。此三蔽者,可以論其失者,獨以天下 爲 無材者耳。蓋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 特 未知其故也。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異於人哉?惟其遇事而事 治 ,治國而國安焉。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審用之,則雖抱皋、夔之智,且不能自異於衆,況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曰: “人 之 有異能於其身,猶錐之在囊,其末立見。故未有有其實而不可見者也。 ” 此徒有見於錐之在囊 ,而固未睹夫馬之在廐也。駑驥雜處,飲水食芻,嘶鳴蹄齧,其所異者 蔑 矣。 及其引重車,取夷路,不屢策,不煩御 ,一頓其轡,而千里已至矣。然後騏驥與駑駘 別 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爲無材,盡其道 以 求而試之。試之之道,在當其所能而已。



(*)是知雖得天下之瑰材傑知,而用之不得方,亦若此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於是量其能而審處之,使大者小者、長者短者無不適其任者也。如是,則士之愚蒙鄙陋者, 皆能奮其所知,以效小事 ,況 其 賢能智力卓犖者乎?呼!後之在位者,蓋未嘗求其說而試之以實也,而曰天下果無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或曰: “古之人於材有 以 教育成就之,而子獨言其求而用之者,何也? ”曰:天下法度未立之先,必先索天下之材而用之,如能用天下之材,則所以能復先王之法度,則天下之小事無不如先王時矣,況教育成就人材之大者乎? 此吾所以獨言求而用之之道也 。



(取材於王安石《材論》)



1 . 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 不正確 的一項是( )



A . 特 未知其故也 特:只不過



B . 惟其遇事而事 治 治:處理得好



C . 求其所異者 蔑 矣 蔑:微小



D . 然後騏驥與駑駘 別 矣 別:告別



2 . 下列各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 . 不患材 之 不衆 人 之 有異能於其身



B . 不患士之不欲 爲 獨以天下 爲 無材者耳



C . 而 其 將無不趨我 況 其 賢能智力卓犖者乎



D . 盡其道 以 求而試之 古之人於材有 以 教育成就之



3 . 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 不正確 的一項是( )



A . 榮辱憂戚在我 他們的榮辱憂傷令我掛懷



B . 此徒有見於錐之在囊 這只是看到了錐子放在布袋裏的情形



C . 皆能奮其所知,以效小事 都能發揮他們的智慧,去盡力做一些小事



D . 此吾所以獨言求而用之之道也 這就是我只講尋求和使用人才方法的原因



4 . 將下面語句譯爲現代漢語。



及其引重車,取夷路,不屢策,不煩御



5 . 下面三則材料中,哪一則最適合作爲論據放在文中的(*)處?請根據文章及所選材料的大意簡述你的理由。



(材料)



( 1)弓所以爲正者,材也。相材之法視其理,其理不因矯揉而直,此弓人之所當知也。



( 2)六國合從,而辯說之材出;劉、項並世,而籌畫戰鬥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謨謀諫諍之佐來。



( 3)南越之修簳 ① ,加強*之上,而彍之千步之外,此天下之利器,決勝之所寶也。用以敲撲,則無以異於朽槁之梃 ② 。



註釋: ①簳:小竹,可做箭。②梃:棍棒。

【回答】

(1)C.D



(2)他們都是*主義精神的代表。他是印度人,卻是**黨員。他像白求恩一樣開拓進取,創新工作。在*烽火中,柯棣華來到八路*中,把壯麗的青春年華乃至生命都獻給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



(3)①在前線一直戰鬥了13天,救治傷員800多名,爲其中558名傷員施行手術。在戰鬥最緊張的時候,他曾3天3夜沒閤眼。②他像白求恩一樣開拓進取,創新工作。制定了許多切實可行的管理制度。③柯棣華擔任院長兩年,親自實施大手術900餘人次。



【解析】



1 . D



2 . A



3 . A



4 . 等到它拉沉重的車子,擇取平坦的道路,不用屢屢鞭策,不讓人費力地駕馭



5 . 應選擇材料三。本段的觀點是要恰當地使用人才,不能 “用之不得其方”,而要“適其任”;材料三的意思是南越的竹子適合做箭而不適合做敲撲,強調要發揮事物真正的功用,與本段的觀點一致。



【解析】



1.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D. 別:分辨。句意:這樣之後良駒和劣馬才分辨出來。



故選 D 。
2.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 之:助詞,取獨,不譯。



B. 爲:動詞,有作爲; / 動詞,是。



C. 其:代詞,他們; / 代詞,那些。



D. 以:連詞,表目的,來; / 介詞,透過。



故選 A 。
3.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並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A. 句意:他們的榮辱憂傷都取決於我。 “在我”,取決於我。



故選 A 。
4.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並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關鍵詞:及,等到;引,拉;夷,平坦;策,動詞,鞭策;御,駕馭。
5. 本題考查學生歸納內容要點,分析論點、論據的能力。
結合 “雖得天下之瑰材傑知,而用之不得方,亦若此矣”“於是量其能而審處之,使大者小者、長者短者無不適其任者也”可知,本段的觀點是,要根據人才的能力恰當地合理地使用人才,量材錄用。



材料一說的是如何識別人才;



材料二說的是人才的出現要有合適的機遇;



材料三 “此天下之利器,決勝之所寶也。用以敲撲,則無以異於朽槁之梃”以南越的竹子爲喻,說的是物盡其用的道理,與本段要合理使用人才,人盡其才觀點一致。



據此可知應選擇材料三。



參考譯文:



天下需要憂慮的事,不是擔憂人才不夠多,而是擔憂位高權重者不希望人才衆多;不是擔憂人才不作爲,而是擔憂位高權重者不讓他們有作爲。



人才的作用,是用來作爲國家的支柱,得到了則國家可以安定繁榮,失去了則使國家滅亡而受外辱,然而位高權重者不希望能人多,不讓他們有所作爲,這是爲什麼呢?這裏有三個矇蔽人的原因。其中最矇蔽人的,就是認爲自己身處高位,可以免除屈辱、斷絕危害,人才的得失對國家治亂的命運沒有幫助又有人認爲自己的爵位俸祿可以吸引天下的優秀人才,他們的榮辱憂傷都取決於我,我可以在他們面前驕傲,而他們沒有不想依附我的;又有人不探求選用人才的方法,認爲天下實在沒有人才。這三個矇蔽人的原因中還可以討論失誤原因的,只有認爲天下沒有人才的觀點吧。他們心中並非不想任用天下的人才,只不過不知道爲何沒有人才罷了。



況且有才能的人,他的表現靠什麼顯得與一般人不同呢?只是他們遇到事情能夠把事情處理好,治理國家能夠使國家安定。位高權重者如果不深入地考察、慎重地任用他,那麼即使擁有如皋、夔那樣的才智,尚且不能讓自己較一般人突出,何況是才智在他們之下的呢?世上受到矇蔽的人說: “一個人如果身懷不凡的能力,就像錐子放在布袋裏,它的尖端立刻就能顯露出來。所以沒有有才華卻不能被發現的人啊”這只是看到了錐子放在布袋裏的情形,卻沒看到馬在馬棚裏的情景。劣馬與良馬混雜相處,喝水吃草,嘶叫跺蹄子咬東西,它們的區別很小。等到它拉沉重的車子擇取平坦的道路,不用屢屢鞭策,不讓人費力地駕馭,一牽引繮繩,千里的路程已經走到了。這樣之後良駒和劣馬才分辨出來。古代的君主知道這種情況,所以不認爲天下沒有人才,想盡辦法來尋找並且考察他們。考察人才的方法,就是讓他們做能做的工作罷了。



由此可知,即使得到了天下優秀傑出的人才但任用他們不得當,也和上述情形一樣。古時候的君王明白這個道理,於是衡量他們的才能並且謹慎地使用他們,使能力大小不同、長處短處不同的人才沒有不做着適合自己的事情的。這樣做的話,那麼愚昧淺陋的人都能發揮他們的智慧,去盡力做一些小事,何況那些才德兼備、智力非凡的人呢?唉!後世的位高權重者沒有探究這個道理並且在現實中嘗試,就說天下確實沒有人才,這也是沒有好好想過罷了。



有人問: “古時候的人透過教育來造就人才,而你只說了人才的尋求和使用,爲什麼呢?”我說,在天下的法度還沒設立之前,就一定要先尋求天下的人才來使用,如果能使用天下的人才,那麼就能依靠他們恢復先王的法度,那麼連天下的小事都沒有不像先王那個時代的了,何況是教育造就人才的大事呢?這就是我只講尋求和使用人才方法的原因。



材料一:張弓時弓體不偏扭,靠的是木材好。判斷木材的標準是看它的紋理,紋理應該不經校正就是直的,這是造弓的人應該知道的。



材料二:戰國時六國合縱,於是辯論、遊說的人才就出來了;劉邦、項羽並存於世,於是籌畫的謀士、打仗的武將這類人物就出來了;唐太宗希望把國家治理好,於是運籌謀略、敢於直諫的輔臣就出來了。

知識點:*古代文學 北宋

題型:文言文閱讀

TAG標籤:#患材 #患上 #之患 #之人 #不衆 #
熱文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