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中文知識站>習題庫>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小題。用典,也叫用事,是指人們在行文中引用(或借用)前人的言論和事蹟等表達想要表達的意...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小題。用典,也叫用事,是指人們在行文中引用(或借用)前人的言論和事蹟等表達想要表達的意...

中文知識站 人氣:2.38W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小題。用典,也叫用事,是指人們在行文中引用(或借用)前人的言論和事蹟等表達想要表達的意...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小題。

用典,也叫用事,是指人們在行文中引用(或借用)前人的言論和事蹟等表達想要表達的意思。用典作為一種文學修辭,如劉勰所説的“據事以類義”、“援古以*今”,其功能主要是使文辭更為含蓄和典雅。

*古代用典修辭早就有之。在20世紀西方文論中,出現了“互文*”的説法,它大體的意思是:一個文本不可能完全是自己的創造,一定是從別的文章中引用了、化用了某些成分;或是明寫,或是化在自己的文章中。其實這個説法與*古代的用典的意思差不多。用典變成了“互文*”,傳統的文學修辭法變為現代的文學修辭法。

那麼,用典與社會文化有何聯繫呢?

首先,用典這種文學修辭方法與社會精神文化的生成過程密切相關,換句話説,正是社會精神文化的不斷生成導致了用典這種文學修辭。社會精神文化的最初的生成可能是從民間到上層的,下層的百姓在勞動的實踐中,由於有感受、有需要,形成了最初的歌謠。歷史已經*,下層勞動者創作的歌謠,必然會被上層的士人看中,於是拿過去加工,成為詩歌或其他作品。這種情況一代又一代這樣持續下來。而士人從下層勞動者那裏“拿過來”的過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用典”了,他們可能增加或減少一些字句,改變一些字句,或者師其意而不師其辭……這過程從廣義上説,就是用典。*士人加工、改造、整理過的最早的詩歌(如《詩三百》),不斷被後人“引用”或“化用”,創作成新的詩歌作品,這就更是“用典”了。因此“用典”是精神文化生成過程的重要一環,也可以説,社會精神文化的生成過程使“用典”成為一種文學修辭,“用典”是社會精神文化生成的產物。

其次,再從社會精神文化的發展看,一方面是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創造,另一方面是後一代的文化總是從前一代、前幾代的文化裏面繼承一些成分。這繼承中,必然要引用前代若干具體的資料,以説明新的文化意義,這就是典型的“用典”了。若用劉勰的話來説,文學的發展離不開“通變”兩個字,“變”是根據現實狀況提出新主張、寫出新篇章,這是對古之變;“通”就是要學習古典,熟悉古典,吸收古典,使“變”建立在“通”的基礎上。那麼在這“通變”中,“用典”也就自然成為創造中重要的環節了。

更重要的一點是,各個時代的社會文化情況不同,士人崇尚的風氣不同,這又區別出“用典”的多少、好壞等。為什麼到了宋代,會出現黃庭堅為首的“*西詩派”,把“用典”推到極端,提出“奪胎換骨”和“字字有來處”的主張呢?這就與宋代士人推崇的風氣有關。他們更看重書本,而看輕了生活,或者説從現實逃向書本領域。黃庭堅生活的時代,現實社會問題堆積如山,如與北方民族矛盾已經十分嚴重,內部紛爭不斷,而他們覺得他們面對的現實問題解決不了,他們逃向書本是他們與現實矛盾無法協調的產物。這樣,黃庭堅看重的是杜甫和韓愈的詩“字字有來處”。

以上所述,説明了文學修辭中的用典的種種情況,其最深根源仍然在社會文化中。我們不能離開社會文化的狀況孤立地來理解文學修辭中的種種問題。 (摘編自童慶炳《社會文化對文學修辭的影響》)

4.下列關於“用典”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用典作為一種文學修辭, 是指人們在行文中引用(或借用)前人的言論和事蹟等表達想要表達的意思,亦即劉勰所説的“據事以類義”、“援古以*今”。

B.西方文論中所説的“互文*”,指從別的文章中引用了、化用了某些成分,其意思與*古代的用典相似。

C.用典一般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引用,直接引用前人言論和事蹟,一種是化用,把前人言論和事蹟化在自己的詩文裏。

D.在*,用典修辭早已有之,然而在西方,直到上個世紀才出現,比*晚了很多。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歷史已經*,下層勞動者創作的歌謠,必然會被上層的士人看中,拿過去加工,從而成為詩歌或其他作品,所以,士人的創作就是不斷加工、改造、整理的過程。

B.《詩經》不斷被後人“引用”或“化用”,創作成新的詩歌作品,這也説明了用典是社會精神文化生成的產物。

C.“*西詩派”把“用典”推到極端,提出“奪胎換骨”和“字字有來處”的主張,這與宋代士人崇尚重書本、輕生活的風氣有關。

D.社會精神文化的發展離不開繼承和創造,而且二者密切相關,繼承是創造的基礎,創造是繼承的變化發展;這當中“用典”是重要環節。

6.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宋代士人之所以逃向書本,是因為他們生活的時代現實社會問題很多,而且他們覺得他們面對的現實問題無法解決。

B.“用典”這種文學修辭與社會文化淵源很深,與社會精神文化的生成、發展,與各時代不同的社會風氣及士人崇尚的不同風氣密切相關。

C.用典是一種重要的文學修辭,在文學創作中發揮着積極的作用,也引起了中外文論家的重視,所以文學創作應多用典。 

D.“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這句詩中的“塞上長城”是化用南朝大將檀道濟被宋文帝冤殺時所説的“乃壞汝萬里長城”一語,這就是用典,委婉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壯志未酬的悲憤之情。

【回答】

4.D

5.A

6.C

【解析】

4.

試題分析:論述類文本閲讀在概念題型上往往有這樣幾點設題:部分與整體、誇大與縮小、因果顛倒或強加因果、尚未發生和已經發生、可能和必然、答非所問或張冠李戴、顛倒是非等。從文中找到與“用典”相關的語段,然後代入原文進行比較分析,做出判斷取捨,D項,上個世紀出現了“互文*”的説法,不等於説這時候才有用典的修辭。故選D。

考點: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5.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篩選信息的能力。思考時,應根據對文意的理解,將選項分別代入原文進行比較分析,A項,“士人的創作就是不斷加工、改造、整理的過程”理解不當。故選A。

考點:篩選並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6.

試題分析:本題題考查分析和推斷的能力。思考時,可從文中找到與選項相關的語段,然後根據文段中作者的觀點,仔細辨識選項與原文作者觀點的細微差別,做出判斷取捨,C項,“文學創作應多用典”這個推論不成立。故選C。

考點: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知識點:論述類文本閲讀

題型:選擇題

TAG標籤:#言論 #用典 #行文 #前人 #事蹟 #
熱文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