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中文知識站>習題庫>(二)課外文言文閲讀(共19分)勸 學先王之教,莫榮於孝,莫顯於忠。忠孝,人君人親之所甚欲也;顯榮,人子人臣之...

(二)課外文言文閲讀(共19分)勸 學先王之教,莫榮於孝,莫顯於忠。忠孝,人君人親之所甚欲也;顯榮,人子人臣之...

中文知識站 人氣:1.5W

問題詳情:

(二)課外文言文閲讀(共19分)勸 學先王之教,莫榮於孝,莫顯於忠。忠孝,人君人親之所甚欲也;顯榮,人子人臣之...

(二)課外文言文閲讀(共19分)

勸 學

先王之教,莫榮於孝,莫顯於忠。忠孝,人君人親之所甚欲也;顯榮,人子人臣之所甚願也。然而人君人親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願,此生於不知理義。不知理義,生於不學。

學者師達而有材,吾未知其不為聖人。聖人之所在,則天下理焉。在右則右重,在左則左重,是故古之聖王未有不尊師者也。尊師則不論其貴賤貧富矣。若此則名號顯矣,德行彰矣。

故師之教也,不爭輕重尊卑貧富,而爭於道。其人苟可,其事無不可。所求盡得,所欲盡成,此生於得聖人。聖人生於疾學。不疾學而能為魁士名人者,未嘗有之也。

疾學在於尊師,師尊則言信矣,道論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師者不化;自卑者不聽,卑師者不聽。師*不化不聽之術,而以強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遠乎?學者處不化不聽之勢而以自行,欲名之顯、身之安也,是懷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惡濡也。

凡説者,兑之也①,非説之也。今世之説者,多弗能兑,而反説之。夫弗能兑而反説,是拯溺而硾(同“縋”zhuì)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飲之以堇②也,使世益亂、不肖主重惑者,從此生矣。[

故為師之務,在於勝(同“循”)理,在於行義。理勝義立則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驕也,上至於天子,朝之而不慚。凡遇合③也,合不可必。遺理釋義,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難乎?故師必勝理行義然後尊。

曾子曰:“君子行於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師者可知也。夫無父而無師者,餘若夫何哉!”此言事師之猶事父也。曾點使曾參,過期而不至,人皆見曾點曰:“無乃畏邪?”曾點曰:“彼雖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④於匡,顏淵後,孔子曰:“吾以汝為死矣。”顏淵曰:“子在,回何敢死?”顏回之於孔子也,猶曾參之事父也。古之賢者,與其尊師若此,故師盡智竭道以教。

                             (選自《呂氏春秋·孟夏紀第四》)

注:①説:説教。兑:悦。②堇(jǐn):毒草,根有劇毒。③遇合:師徒相遇而和洽。④畏:被拘禁。“無乃畏邪”中的“畏”,躲藏。

14.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若此則名號顯矣,德行彰矣       彰:彰顯、顯著。

B.聖人生於疾學                    疾:痛恨,厭惡。

C.使世益亂、不肖主重惑者         益:更加,越來越。

D.遺理釋義,以要不可必            釋:丟棄、拋棄。[學

15.下列各組語句中,分別説明“勸學”和“勸師”的一組是(     )(3分)

A.①此言事師之猶事父也                   ②在右則右重,在左則左重

B.①不疾學而能為魁士名人者,未之嘗有也   ②故師必勝理行義然後尊

C.①故為師之務,在於勝理,在於行義       ②疾學在於尊師,師尊則言信矣

D.①尊師則不論其貴賤貧富矣[學       ②凡説者,兑之也

1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國君、父母都希望臣下、子女做到“忠孝”,臣下、子女都希望求得“顯榮”,而要實現這些,只有通過學習。

B.作者認為,學習的關鍵在於尊敬老師。“師尊”是搞好教學的前提,“勝理”“行義”是做老師的要務。

C.文章稱頌“忠孝”“顯榮”,並把曾點、顏淵和孔子作為尊師的楷模,這些都反映了本文作者的儒家思想。

D.文章提出“聖人生於疾學”,這無疑是對聖人“生而知之”的否定,也給唐代韓愈作《師説》以借鑑。

17.把文中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疾學在於尊師,師尊則言信矣,道論矣。(4分)

(2)故為師之務,在於勝理,在於行義。(3分)

(3)彼雖畏,我存,夫安敢畏?(3分)

【回答】

14.B  “疾”的意思是“努力”。

15. B項符合題目要求。A項,上下句均説的是“尊師”;C項,上句説的是“勸師”,下句説的是“尊師”;D項,上句是説的是“尊師”。

16.C 理解錯誤,文中把顏淵侍奉孔子作為尊師的楷模,曾點派曾參外出屬於“事父”,不屬於“尊師”的內容;文中也沒有寫孔子“尊師”。

17.這三句話翻譯的重點是文言實詞、虛詞。“疾”,努力;“論”,應為“被談論,被學習”的意思。“勝”“行”,都是“遵循”的意思;“然後”,這樣之後。“安”,“怎麼”。

參考*:(1)努力學習的關鍵在於尊重老師,老師受到尊重,他的話就會被人信從,他的道義就會被人稱道了。(2)所以老師一定要依循事理,推行道義,然後才能尊貴。(3)他雖然躲起來了,但我還健在,他怎麼敢躲藏起來了呢?

參考譯文:

在先王的教化中,沒有什麼比孝更榮耀,沒有什麼比忠更顯達的。忠和孝,是做君主和做父母十分希望得到的東西;顯達和榮耀,是做子女和做臣下十分願意獲得的東西。然而,做君主與父母的,往往得不到他們所希望的忠孝;做子女和臣下的,也往往得不到他們所希望的顯榮,這是由於不懂得理義造成的。不懂得理義,是由於不學習的緣故。

從師學習的人,他的老師通達並且又有才能,我沒聽説過這樣的人不成為聖人的。只要有聖人在,天下就會治理得好。聖人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就受到尊重;聖人在那地方,那地方就受到尊重,因此古代的聖王沒有不尊重老師的。尊重老師就不會計較他們的貴賤、貧富了。像這樣,(這個從師學習的人)名號就顯達了,德行就彰明瞭。

所以,老師施行教誨時也不計較學生的輕重尊卑貧富,而看重他們是否接受理義。他們倘若能夠接受理義,對他們的教誨就會沒有不行。所追求的完全都能得到,所希望的完全都能實現,這種情況在得到聖人之後才會發生。聖人是在努力學習中產生的。不努力學習卻能成為賢士名人的,還沒出現過這樣的人。

努力學習的關鍵在於尊重老師,老師受到尊重,他的話就會被人信從,他的道義就會被人稱道了。因此,(別人不尊重他,沒有請他)而自動前往教人的老師不能教化他人,(不尊重老師,隨隨便便)呼喚老師來教的人不可能受到教化;自卑的老師不會被人聽信,輕視老師的人不會聽從教誨。老師如果採用不可能教化他人、不會被人聽信的方法去勉強教育人,儘管想使自己的道義施行,使自身尊貴,不也差得遠嗎?從師學習的人採取不願受教化、不聽教誨的態度,自己隨意行事,想使自己名聲顯赫、自身平安,這就如同懷揣腐臭的東西卻希望芳香,進入水中卻不想沾濕一樣。

凡是進行説教,應使對方心悦誠服,而不是生硬地説教。當今世上的説教者,大多不能使人心悦誠服,反倒生硬地進行説教。不能使人心悦誠服卻硬要説教,這就像拯救落水的人反倒把石頭綁在身上讓他沉下去,這就像救治病人把毒*給他喝一樣,(這樣)使世道越來越亂、不賢達的君主越發昏惑的情形,從此就出現了。

所以當老師的首先要做的事情,就在於明辨事理,在於推行道義。事理明辨了,道義確立了,那麼老師的地位就尊貴了,王公大人們就不敢怠慢他們了,直到至高無上的天子,去朝見這樣的老師也不會感到慚愧。凡是君臣際遇,相互間的*不可強求。如果丟掉事理放棄道義,去追求不一定能得到的東西,卻想要別人尊敬他,不也太難了嗎?所以老師一定要依循事理,推行道義,然後才能尊貴。

曾子説:“君子在道路上行走,誰有父親可以看出來,誰有老師也可以看出來。對於那些不孝敬父親不尊重老師的人,我又有什麼辦法呢!”這是説尊師應如同侍奉父親一樣。曾點派他的兒子曾參外出,過了約定的日期卻沒有回來,人們都來看望曾點説:“怕是躲藏起來了吧?”曾點説:“他雖然躲起來了,但我還健在,他怎麼敢躲藏起來了呢?”孔子被圍困在匡地時,顏淵落在後面,孔子説:“我以為你死了。”顏淵説:“您還活着,我怎麼敢死?”顏回對待孔子如同曾參侍奉父親一樣尊敬啊。古代的賢人,他們尊重老師達到這樣的地步,所以老師盡心竭力地教誨他們。

知識點:散文類

題型:文言文閲讀

TAG標籤:#顯榮 #莫榮於 #人君 #人親 #莫顯 #
熱文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