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中文知识站>习题库>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周易》借助于具体的形象符号,启发人们把握事物的抽象意义,崇尚一种观物取象、立象尽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周易》借助于具体的形象符号,启发人们把握事物的抽象意义,崇尚一种观物取象、立象尽意...

中文知识站 人气:2.21W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周易》借助于具体的形象符号,启发人们把握事物的抽象意义,崇尚一种观物取象、立象尽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周易》借助于具体的形象符号,启发人们把握事物的抽象意义,崇尚一种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思维方式。《周易•系辞传》:“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像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卦象是《周易》的骨骼,舍象则无《易》。借助卦象,并通过象的规范化的流动、联结、转换,具象地、直观地反映所思考的客观对象的运动、联系,并借助六十四卦系统模型,推断天地人物之间的变化,这种思想方式渗透到中医和*古代科技之中。道家庄子主张“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言”(《庄 子•外物》),魏晋玄学家王弼提出“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周易明象》)的命题,表明了*思维穿透语言,领略语言背后之象,进而穿透形象而领略其背后之意蕴的特点。

*儒释道三家都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之根据和全体。儒家的道德直觉、道家的艺术直觉、佛家的宗教直觉,都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推到极致。*哲学认为,对于宇宙本体,不能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认知方法,而只能靠直觉、顿悟加以把握。

道家认为,心灵的虚寂状态最容易引发直觉思维。因此,人们要尽可能地摆脱欲望、烦恼的困扰,保持心境的平和、宁静。而要使直觉思维真实呈现,则离不开默思冥想的“玄览”。老子主张“涤除玄览”。“涤除”即否定、排开杂念,“玄览”即深入静观。这是在高度精神修养的前提下才具备的一种思维状态。庄子主张“心斋”“坐忘”。“心斋”即保持心境的虚静纯一,以便直接与道契合。“坐忘”即心灵空寂到极点,忘却了自然、社会,甚至忘却了自己的肉身和智慧,物我两忘,浑然冥同大化之境。 儒家孔子的“默而识之”,孟子的“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荀子的 “虚壹而静”“大清明”,张载的“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朱熹的“豁然贯通焉”,“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陆九渊的“吾心”与“宇宙”的冥契,王阳明的“致良知”,虽不排斥客观外象直接作用于感官认知,但都是扬弃知觉思虑,直接用身心体验宇宙终极的实在,达到对道德本体之契合的一种境界或方法。

佛家更是强调一种精神*的自得和内心的体验,彻见心*之本源。禅宗的参究方法是不立文字, 教外别传,直心而行,无念为宗,触类是道,即事而真。不执着外物,种种言行纯任心*之自然。禅 宗的顿悟成佛,排除语言文字、逻辑思维工具,主体直接契入客体(人生的本*或宇宙的实相),与客体融合为一。这种思维活动的过程与结果是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的,有赖于每个人自己体悟,别人只 能暗示、启发,而不能替代。

超越逻辑,祛除言诠,止息思维,扫除概念,排斥分析、推理诸理*思维活动,精神内敛,默然返照,当下消解了主客、能所、内外、物我的界限,浑然与天道合一。这是一种思维状态,即“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下得到了对于生活和生命,对于自然世界和精神世界之最深邃的本质的一种整体的、综合的洞悉。但这种状态实际上是在多次反复的理*思维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理*思维的铺垫,这种灵感或悟*就不可能出现。

(选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文化概论》)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易》的思维方式是由具象到抽象,其具体的形象符号,有助于人们把握事物的抽象意义。

B.《周易》体现的*思维,完全摒弃了语言,崇尚一种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思维方式。

C.卦象是《周易》的骨骼,舍象则无《周易》,《周易》的思想方式影响了中医和*古代科技。

D.庄子“得鱼而忘筌”和王弼“得象在忘言”的观点,强调的是穿透形象进而领略其背后之意蕴。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哲学认为,要把握宇宙本体,完全得靠直觉和顿悟,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认知方法 就是无用的。

B.禅宗参悟修行的过程,直心而行,纯任心*之自然,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顿悟而成佛,他人不能替代。

C.儒学大家张载、陆九渊都主张抛弃知觉思虑,而用身心体验宇宙终极的实在,达到身心与道德本体的契合。

D.道家代表人物老子主张“涤除玄览”,庄子主张“心斋”“坐忘”,他们提倡排除杂念,保持心灵的 虚寂。

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诗句与文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思维状态最相近的一项是(     )

A.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李贺《致酒行》)

B.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夏元鼎《绝句》)

C.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D.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回答】

3.B

4.C

5.B

【解析】

3.

试题分析:“完全摒弃了语言”有误。过于绝对。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英国、曲解文意,偷换概念等,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此题的选项B混淆逻辑范围。

4.

试题分析:原文为“扬弃知觉思虑”。混淆概念。“扬弃”的意思是抛弃坏的而发扬好的。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此题选项C偷换概念。

5.

试题分析:原诗要表达的意思是在反复理*思维基础上产生顿悟。

【考点定位】理解诗句含义。

【名师点睛】注意分析诗句的含义。

知识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题型:选择题

TAG标签:#尽意 #周易 #观物 #取象 #立象 #
热文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