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中文知识站>习题库>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宋以前,诗基本上是一种形象思维的载体,宋代思想文化的发展把宋代文人推向了一个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宋以前,诗基本上是一种形象思维的载体,宋代思想文化的发展把宋代文人推向了一个理*...

中文知识站 人气:1.96W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宋以前,诗基本上是一种形象思维的载体,宋代思想文化的发展把宋代文人推向了一个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宋以前,诗基本上是一种形象思维的载体,宋代思想文化的发展把宋代文人推向了一个理*主义的王国。他们建构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儒、道、佛相互渗透的宋代理学思想体系,主张“文以载道,经以致用”,并以此观照世间万物,诗词成为一种格物尽理的载体,而苏轼,正是这当中的积极实施者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他写下的千古诗篇,不仅蕴含了他一生的理想、追求、情怀,也折*出哲学思想的光辉,达到了理趣和情趣的完美统一。

苏轼的诗词所展示的精神境界,除了儒家所代表的生命意志的向上的张势以外,还有老庄所代表的痛苦心灵得以解放的精神张势。他观照万物不仅仅是儒家的“仁者爱及万物”的观物方式,同时蕴含有庄子的“物化”哲思。苏轼的据于儒、依于老、逃于佛的人生哲学使他“寓身物中,超然物外”。儒家的入世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道家的无为,特别是庄子的齐物论,又使他淡泊名利,在逆境和日常生活中从容自如;佛家的静达圆通,则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形成了他执着于人生而不执着于得失,热爱事业又不热衷于进退的思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达观,“世事洞明皆学问”的睿智,使苏轼能俯仰宇宙人生,对世间万物能够进行独特的思考,并用诗词这个栽体显现出来。

苏轼诗词所表现出的哲理,有别于一般的抽象、空泛的理,是通过格物体情,从形象中反映理和表现理。这样的诗词在苏轼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表现自然法则,揭示人生哲理的,如《惠崇春*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人不是直接表达对春天的喜悦,而是放弃了自我本位,化入自然,像自然一样生活,一样生存,把他的感觉,转换成大自然中生物的感觉,通过大自然本身的生命律动来体现。这正是庄子所代表的道家观物心态,以自然的方式去看待自然。另一类诗是揭示日常生活感受,观察事物妙理的哲理诗。苏轼一生宦海浮沉,阅历丰富。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在他眼中,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如《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七绝描绘庐山峰峦重叠、变化多姿的景*,启发人们观察事物要“出乎其外”,才能看清事物的真相,乃至发现出美来,否则,就会被事物的一个局部、一个细节阻碍,无法客观、整体地把握事物特点。如果说“形”是一首诗的躯体,那么“理”便是这首诗的灵魂,“趣”便是这首诗的*格。

在苏轼表现个人内心世界的诗歌中,始终贯穿着一个鲜明的禅学主题,即人生如梦,虚幻不实。早在二十六岁时,苏轼就写出“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这样充满人生空漠感的诗句。此后,随着苏轼在*及仕途上连遭波折,他开始对人生的虚幻有更深的体会。在这些诗中,自然现象已上升为哲理,人生的感受也已转化为理*的反思。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诗中的哲理是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意象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的,而不是经过逻辑推导或议论分析所得。这样的诗歌既优美动人,又饶有趣味,是名副其实的理趣诗。

(选自卫芳《论苏轼诗词中的哲学底蕴及精神突围》,有删改)

4.下列不属于苏轼思想受儒、道、释影响的一项是(    )

A.苏轼执着于人生而不执着于得失,热爱事业又不热衷于进退。

B.在《惠崇春*晚景》中诗人化入自然,通过自然本身的生命律动来表现对春天的愉悦。

C.苏轼在诗词中表现理趣,不是抽象的、空泛的说理,而是通过意象形象地表达。

D.苏轼年轻时即对人生的虚幻有很深的体会,人生如梦,虚幻不实,始终是他诗词的一个主题。

5.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受宋代理学思想影响,宋诗创作不用形象思维,比较注重格物尽理,追求理趣和情趣的完美统一。

B.苏轼据于儒、依于老、逃于佛的人生哲学使他身处顺境时热爱生活和人生,处于逆境时则乐观通达。

C.苏轼诗词的哲理往往是通过自然法则或日常生活感受来揭示,避免逻辑推导或议论分析所得。

D.理趣诗往往既优美动人,又饶有趣味,其中的“理”可以说是诗的灵魂,“趣”则是诗的*格。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诗词的思想底蕴中,既有儒家所代表的生命意志的向上的张势,也有老庄所代表的痛苦心灵得以解放的精神张势。

B.在苏轼眼中,自然景物往往蕴含深刻的哲理,《题西林壁》中,诗人抒发自己游山感受的同时,还揭示了“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哲理。

C.苏轼极具灵心慧眼,儒家的经世致用,禅宗的彻悟,道家的旷达,使他的作品中到处都能发现妙理新意。

D.苏轼二十六岁时就写出了一些充满人生空漠感的诗篇,显示出他年轻时就有了以禅学为人生主导思想的倾向。

【回答】

4.C

5.A

6.D

【解析】

试题分析:

4.题干问的是“下列不属于苏轼思想受儒、道、释影响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的理解和概括能力。C项,这不是讲苏轼受儒、道、释思想影响,而是说他理趣诗创作的特点。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比如本题,题干要求选出“下列不属于苏轼思想受儒、道、释影响的一项”,文章第三节开头说“苏轼诗词所表现出的哲理,有别于一般的抽象、空泛的理,是通过格物体情,从形象中反映理和表现理”,可见C项所说的内容答非所问。

5.题干问的是“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能力。A项,“宋诗创作不用形象思维”错,不是不用,而是相对于唐诗来说不太注重。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认真审题,“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那就要求考生应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认真辨析所给的选项,把文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看选项有无改变文章的表述。比如本题的A项,“宋诗创作不用形象思维”说法过于绝对,从文中来看,并非“不用”,只是与唐诗比较没有那么注重罢了。

6.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一些”“诗篇”与原文不符,而且原文说“在苏轼表现个人内心世界的诗歌中,始终贯穿着一个鲜明的禅学主题”,而未说他“以禅学为人生主导思想”。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要从题干中审明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中,“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就要到文中找到与选项有关联的文字,看一看文中的信息与选项是否一致。比如选项D.文章最后一段的表述是“在苏轼表现个人内心世界的诗歌中,始终贯穿着一个鲜明的禅学主题”,并不是选项所说“以禅学为人生主导思想”,这是两个概念。

知识点:科普类文本阅读 社科类文本阅读

题型:选择题

TAG标签:#文后 #推向 #宋代 #各题 #形象思维 #
热文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