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中文知识站>习题库>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美”的真实含义是什么?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美”的真实含义是什么?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

中文知识站 人气:2.41W

问题详情: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美”的真实含义是什么?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美”的真实含义是什么?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回答是:“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王筠则曰:“羊大则肥美。”段玉裁进一步说:“甘者,五味之一,而五味之美皆曰甘。羊大则肥美。”许慎、王筠、段玉裁都试图从人们对羊的味觉感受上谈美的字源意义。宋代的徐铉在整理《说文解字》时对许慎关于“美”的解释有个补充,他说:“羊大则美,故从大。”他试图从人们对羊的视觉感受上谈了美字意义的起源。这一解释不应视为对许慎说法的一种否定,应当是对许慎说法的一种补充,从段玉裁的解释中看,他似乎既赞同许慎的味觉说,也赞同徐铉的视觉说。

美的价值取向还来自对羊内在特质的认识,即人们对羊的精神感受。在传统文献里,羊常常被描述为具有各种美德的义畜。《毛诗注疏•小雅•无羊》里说:“尔羊来思,其角濈濈。”郑玄笺注言:“言此者,美畜产得其所。”这里,羊被郑玄视为美畜。《惠氏易说》云:“尔羊来思,矜矜兢兢,不骞不崩,麾之以肱,毕来既升。”羊在这里,又是坚强和顺从的形象。《春秋繁露》则说:“羔有角而不任,设备而不用,类好仁者;执之不鸣,杀之不啼,类死义者;羔食于其母必跪而受之,类知礼者。故羊之为言犹祥与?”在董仲舒的眼里,羊有角不触人,杀之而不悲啼,跪享母乳,知仁、知义、知礼,集美德于一身,所以是仁人君子学习的榜样。总之,羊的美德反映了人们对羊的精神感受和人们对羊秉*的人格化概括,而正是在这种感受和意象概括中,“羊”与“美”产生了联系,并最终导致“羊大为美”观念的生成。“羊”成为“美”的化身,于是它的美德就具有了人格的意义,而“美”的意义也随之得到了扩展和引申,有了素质优良、价格贵重、完美淳良、巨大功业、志趣高尚、称赞褒奖等意思。

“羊”与“善”的关系,同样来自人们对羊的味觉感受、视觉感受和精神感受。羊被视为“善”的化身,不仅在于它是人类优秀的生物伙伴和食物来源,更在于它的品格被人类认同,并融入人的价值观中。羊*情温顺、宽厚仁义、知礼有仪,其美德让人景仰,因此,受到*传统道德观念的普遍推崇。羊作为人们祭天祭祖的牺牲,而且具有如此众多的优良品德,这些品*也就成了人格化的道德准则。据文献反映,人们很早已经把“羊”的“道德”视为人的道德准则和榜样。《诗经•召南•羔羊》序曰:“召南之国,化文王之政,在位皆节俭正直,德如羔羊也。”为什么说人“德如羔羊”?孔颖达的疏中解释道:“羔取其群而不失其类;羔取其群而不党;羔取其贽之不鸣,杀之不号,乳必跪而受之,死义生礼者,此羔羊之德也。”序成于汉代,疏制于唐代,从中看出,羊的品德至迟在汉代已经衍化为人格的道德标准。《后汉书•王涣传》也有类似的说法,其文云:“故洛阳令王涣,秉清修之节,蹈羔羊之义,寻心奉公,务在惠民,功业未遂,不幸早世。”所谓“羔羊之义”,说的也是人格化了的羊的优秀的道德品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对“羊大则肥美”的解释中可以看出,段玉裁不仅赞同许慎“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的味觉说,同时也赞同徐铉的视觉说。

B. 宋代的徐铉在整理《说文解字》时,从人们对羊的视觉感受出发,指出“羊大则美,故从大”,这是对许慎关于“美”的解释的补充。

C.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美”字真实含义的解释与王筠、段玉裁的解释都试图从人们对羊的味觉感受上谈“美”的字源意义。

D. 在传统文献里,羊常被描述为具有各种美德的义畜。郑玄视羊为美畜,董仲舒将集美德于一身的羊归结为仁人君子学习的榜样。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人们对羊的精神感受和对羊秉*的人格化的意象概括中, “羊”与“美”产生了联系,从而最终形成了“羊大为美”的观念。

B. “羊”的美德就具有了人格的意义之后,“美”的意义也随之得到扩展和引申,从而具有了“素质优良、价格贵重、完美淳良”等含义。

C. 作为人们祭天祭祖的牺牲,羊还具有“温顺、宽厚仁义、知礼有仪”等许多令人们仰慕的美德,这些品*成了人格化的道德准则。

D. “羊”被视为“善”的化身,是因为它是人类优秀的生物伙伴和食物来源,也是因为人们认同其品格并将之融入人的价值观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们对“美”与“善”价值观的形成,不仅来自于人们对羊的味觉感受和视觉感受。而且还来自于人们对羊内在特质的认识的精神感受。

B. 依据诸多文献中的记载,“羊大为美”的观念早在汉代就已经形成,而人们把“羊”的“道德”视为道德准则和榜样的时间比这还要早。

C.汉代董仲舒认为羊知仁、知义、知礼,唐代孔颖达也认为羊在死的时候有义,活着的时候讲礼,这些都衍化成了人们的人格的道德标准。

D.《诗经•召南•羔羊》序、孔颖达的疏对“德如羔羊”的解释以及《后汉书》中“羔羊之义”的记载,说的都是人格化了的羊的优秀的道德品质。

【回答】

1.A  原文第一段最后一句中“似乎”为可能判断,该项为肯定判断。

2.B  *与“序成于汉代,疏制于唐代,从中看出,羊的品德至迟在汉代已经衍化为人格的道德标准”不符。

3.D   原文“羊被视为‘善’的化身,不仅在于它是人类优秀的生物伙伴和食物来源,更在于它的品格被人类认同,并融入人的价值观中”递进关系偷换为并列关系。原文有“更”。

知识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题型:选择题

热文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