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中文知识站>习题库>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与周瑜相遇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与周瑜相遇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

中文知识站 人气:3.04W

问题详情: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与周瑜相遇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与周瑜相遇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那晚,我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地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的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时,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

周瑜也注意到了我,因为在这旷野上,睁着眼睛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

我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时往往都是这个表情。

周瑜身披铠*,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

“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

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都会沾有血迹。只有*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

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挂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闪闪发光。

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

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号角,朝我走来。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

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

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

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你穿布衣会更英俊。”

周瑜说:“我不披铠*,怎有英雄气概?”

我说:“你不披铠*,才是真正的英雄。”

我们不再对话了。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旗刮得飘扬起来。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

我们相对着。

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

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

“你不希望与我相遇?”

“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

“难道你不愿意与诸葛孔明相遇?”

“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

“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

“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

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光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

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

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

我站了起来,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我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

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忍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在旷野上,*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

我伸出一双女人的手,想抓住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的泪水打湿。

(选自《小作家选刊》,有删改)

【注】《与周瑜相遇》是迟子建的一篇著名小小说,获得首届“小小说金麻雀奖”。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第二段的景物描写突出了梦境的清澈、素雅、荒凉、安静、开阔的特点,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为下面的情节发展和刻画周瑜这一形象作了铺垫。

B.周瑜“笑了起来”“又一次笑了起来”“不再发笑了”,体现了周瑜对“我”的态度由不以为然到深有触动。

C.文章以“与周瑜相遇”为主线,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如写艾草味、鼓角声便是实写。

D.“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作者认为真正的英雄应不惧怕失败,哪怕在战场倒下去了,仍是响当当的英雄。这是很典型的“本*英雄观”。

E.文章通过描述一个村妇的内心世界,表现了厌恶战争、喜爱安宁而淳朴的生活这一主题。

(2)文章多次写到“烧艾草”,请对这一细节进行简要赏析。

(3)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从内容和写法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4)联系《念奴娇•赤壁怀古》,探究苏轼心中的周瑜和本文塑造的周瑜各是怎样的英雄形象?

【回答】

(1)答E得3分,答B得2分,答A得1分;答CD不给分。

(2)作者用“烧艾草”的细节营造了与周瑜相见的环境和氛围,推动了情节的发展。(2分)因为“艾”与“爱”谐音,这里用来象征友爱、和睦。文章多次写到“艾草”,还表现了作者希望友爱和平的愿望。(4分)

(3)从内容上讲,最后一段使文章连贯自然:在梦境中与最想见的男*周瑜相遇并进行了倾心的交谈,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冲动,由初见周瑜时的“发抖”,到交流后分离时的“打着哆嗦”,到最后想抓住他的手而不能,时光阻隔,难以再见,所以流下了泪水。(3分)从写法上讲,最后一段照应了开头,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使主题得到升华。(3分)

(4)苏轼心中的周瑜是一个外表儒雅、婚姻美满、驰骋疆场、威名赫赫、功业早就的大英雄。(3分)而本文塑造的周瑜原先是一位沉迷于战争、颇为自负(英气逼人、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的英雄,(2分)后来成为一位放弃战争、甘做平民的英雄。(3分)(意近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A.“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理解错误。C.本文是一个关于英雄的梦,又是一个关于和平的梦,运用的是梦境再现的虚写法。写艾草味、鼓角声都是虚写。D.文中有一句话,“你不披铠*,才是真正的英雄”。可以看出,作者认为真正的英雄并非要在战场上,在血腥的搏杀里,脱下铠*,成为一个布衣,成为和平的守卫者,更是作者心中的大英雄。

考点: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文章多次写到“烧艾草”,“我”是循着烧艾草的味道见到周瑜的,和周瑜的对话是在焚烧艾草的时候;“我”离开时,“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可见“烧艾草”贯穿了小说的整个情节,是小说的线索。从更深层次理解,“我”和周瑜的对话是围绕战争进行的,“我”渴求的是周瑜身穿布衣而不是铠*,可见小说围绕的是和平安宁的主题展开。而“艾草”和“爱”的谐音,也让“烧艾草”这一行为表达了更深的内涵。

考点: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的泪水打湿。”结尾这段文字,和开头内容相似,因此从结构上而言,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从内容上看,总结了“我”见到了周瑜的情况。见到周瑜是一件让“我”激动万分的事情,因此小说中多次出现了“哆嗦”“颤抖”等字眼。但是,这毕竟是梦中之事,对周瑜的仰慕之情不能得到寄托,这让我泪流满面。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瑜是一个才华横溢、意气风发,战功卓著的大英雄。在本文中,在“我”眼中,周瑜的形象有一个变化过程。刚开始,“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闪闪发光。”“我不披铠*,怎有英雄气概?”这是一个沉迷于战争中的英雄;最后当“我”离开时,“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在旷野上,*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周瑜放弃了战争,成为了一个平民英雄。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知识点: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型:现代文阅读

热文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