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中文知识站>习题库>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后面小题。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函陵,秦*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后面小题。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函陵,秦*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

中文知识站 人气:1.89W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后面小题。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函陵,秦*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函陵,秦*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夫晋,何厌之有    厌:厌倦

B.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C.又欲肆其西封     肆:扩张

D.阙秦以利晋      阙:侵损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以乱易整,不武             ②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B.①是寡人之过也               ②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C.①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②度我至*中,公乃入

D.①吾其还也              ②则或咎其欲出者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佚之狐说“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大兵压境,国家危在旦夕,佚之狐向郑伯举荐烛之武,经过佚之狐的一番劝说,烛之武最终答应去见秦君。

C.烛之武见到秦君后,先坦言知亡,然后指出灭郑国只对晋国有利而对秦无益,并挑拨离间秦晋关系,最终让秦君退兵。

D.文章通过语言等描写表现了烛之武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的*格特点。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回答】

9.A

10.B

【小题3】B

【小题4】(1)况且,您曾经给予晋君恩惠,他也曾答应给您焦、瑕这两座城池。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4分。许,济,版各1分,大意1分)

(2)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它,这是不仁道的。失去自己的同盟者,是不明智的。(4分。夫人,因,所与各1分,大意1分)

【解析】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A项“夫晋,何厌之有”中的“厌”应该为“满足”,题中“厌倦”错误。实词的意思要结合句意来理解。这句话出自文中“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由下文“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可以推测,上一句是说晋贪婪,不知满足,所以“厌”应该解释为“满足”。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例如本题就是采用了代入原文法,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A项由下文“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可以推测,上一句是说晋贪婪,不知满足,所以“厌”应该解释为“满足”。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关键词“意义”“ 用法”。然后比较选项B.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的;A.“以”字,前者是介词,用,后者是连词,表目的;C.“乃”,前者译为于是,就,后者译为“才”;D.“其”,前者是代词,那,后者是语气副词,还是。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赶考常考的文言虚词中有18个,考生要系统的记忆,答题时结合句义、语法来判断用法和意义。“之” 除了选项B.“结构助词,的”的用法外,还有以下用法:1.“之”字用作指示代词.如:“之二虫又何知?”“之”表示“这”,意为“这两条鱼又怎么知道?”2.“之”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这种情况出现得比较多,在课文中屡见不鲜,主要表示“他”、“她”、“它”.如:“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之”代指“它”,“默而识之”,意即默默地在心里记住它.3.“之”字用作动词,意为“往,到……去”.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之”意为“到……去”,句子的意思是:“我准备到南海去,怎么样?”4.“之”字用作助词,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但笔者以为也最复杂,可以分为下面三种:⑴“之”用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如:“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意即“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⑵“之”字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如;“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之”在这里没有实在意义,用于取消句子的**.淆,应注意区分,以免弄错.⑶“之”字在句子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也无实义.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久之”,很久,“之”,调节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基本上来说,在文言文中“之”的常见的用法就是上面几种,只要掌握其规律,摸准“之”的用法和意义也是不困难的.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经过佚之狐的一番劝说,烛之武最终答应去见秦君”与原文: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不符,应该是郑伯去劝说烛之武。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对照,即可发现B项错误。

【小题4】

【试题分析】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许:答应,济:渡过,版:防御工事;(2)夫人:那个人,因:依靠,所与:同盟者。文言文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考生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子。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比如题中的“夫人”;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仔细。

【参考译文】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驻扎在函陵,秦*驻扎在氾南.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

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回国.

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也撤离了郑国.

知识点:历史事件类

题型:文言文阅读

TAG标签:#围郑 #秦伯 #晋函陵 #晋侯 #之狐言 #
热文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