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中文知识站>习题库>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

中文知识站 人气:2.69K

问题详情: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9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夜缒而出                      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

B.敢以烦执事                    执事:办事的官吏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出使的人携带的物品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阙:使……缺,损害

96.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越国以鄙远                  既东封郑

敢以烦执事                  又欲肆其西封

A.两个“以”相同,两个“封”不同

B.两个“以”不同,两个“封”不同

C.两个“以”相同,两个“封”相同

D.两个“以”不同,两个“封”相同

97.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

B.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

C.越过晋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D.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98.对烛之武这个人物*格的分析评价,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怀才不遇,牢骚满腹 ②能言善辩,智能过人③深明大义,顾全大局

④巧舌如簧,挑拨离间⑤无中生有,拨弄是非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⑤

99.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

A.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的实力不相上下。

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是把城池划过去后,就马上修筑城池进行防御。

D.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回答】

95.C

96.B

97.C

98.B

99.C

【分析】

9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将句子带入原文中翻译,C项“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意思是“使者来往,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行李”是古今异义词,古意为“使者”。故选C。

9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B项,第一个“以”,目的连词,来;后一个为介词,拿。前一个“封”为“使……成为疆界”,后一个为“疆界”。故选B。

点睛: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高考的一个高频考点,平时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积累常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另外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

9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AD项中秦晋关系错误,AB项,“国君”错误,故选C。

9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认真阅读并翻译原文,明确题干要求,本题要求“对烛之武这个人物*格的分析评价,最恰当的一组”,可以用排除法,首先要删除有④⑤的选项,再排除①。故选B。

9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把城池划过去后,就马上修筑城池进行防御”说法错误,原文是“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并没有把城池划过去。故选C。

参考译文:

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的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手下的人。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扩大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心悦诚服,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了。

知识点:*古代文学 春秋

题型:文言文阅读

TAG标签:#若亡 #晋围 #秦伯 #知亡 #焉用 #
热文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