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中文知识站>习题库>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李韶,字元伯,学涉有器量,与弟彦、虔、蕤并为孝文赐名焉。韶又为季父冲所知重。延兴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李韶,字元伯,学涉有器量,与弟彦、虔、蕤并为孝文赐名焉。韶又为季父冲所知重。延兴中...

中文知识站 人气:1.74W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李韶,字元伯,学涉有器量,与弟彦、虔、蕤并为孝文赐名焉。韶又为季父冲所知重。延兴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韶,字元伯,学涉有器量,与弟彦、虔、蕤并为孝文赐名焉。韶又为季父冲所知重。延兴中,补中书学生,袭爵姑臧侯,除仪曹令。时修改车服及羽仪制度,皆令韶典焉。迁给事黄门侍郎。后依例降侯为伯,兼大鸿胪卿,黄门如故。孝文将创迁都之计,诏引侍臣,访以古事。韶对曰:“洛阳九鼎旧所,七百攸基,地则土中,实均朝贡,惟王建国,莫尚于此。”帝称善。迁太子右詹事,寻罢左右,仍为詹事、肆州大中正。出为安东将*、兖州刺史。帝自邺还洛,韶朝于路,帝言及庶人恂事曰:“卿若不出东宫,或未至此也。”

宣武初,征拜侍中,领七兵尚书,除抚*将*、并州刺史。以从弟伯尚同咸阳王禧之逆,免除官爵。久之,兼将作大匠,敕参定朝仪律令。及吕苟儿反于秦州,除抚*将*、西道都督,行秦州事,与右卫将*元丽,率众讨之。事平,即真,玺书劳勉,复其先爵。时陇右新经师旅,百姓多不安业,韶善抚纳,甚得夷夏之心。

孝明初,自相州刺史入为殿中尚书,行雍州事。后除中*大将*、吏部尚书,加散骑常侍.后出为冀州刺史,清简爱人,甚收名誉,政绩之美,声冠当时。明帝嘉之,就加散骑常侍,迁车骑将*,赐剑珮、貂蝉各一具,骅骝马一匹,并衣服寝具。韶以年及悬车,抗表逊位,优旨不许。转定州刺史,常侍如故。及赴中山冀州父老皆送出西境相聚而泣二州境既连接百姓素闻其德州内大安。正光五年,卒于官,年七十二。诏赠帛七百匹,赠使持节、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司空公、雍州刺史,谥曰文恭。既葬之后,有冀州兵千余人,戍于荆州,还经韶墓,相率培冢,数日方还,其遗爱如此。永安中,以克定秦、陇功,追封安城县开国伯,邑四百户。

(节选自《北史•李韶传》)

【注】即真:谓官吏由代理而转为正式职务悬车:致仕,辞官居家 抗表:呈上奏章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赴中山冀州/父老皆送出西境/相聚而泣/二州境既连接/百姓素闻其德/州内大安/

B.及赴中山/冀州父老皆送出西境/相聚而泣/二州境既连接/百姓素闻其德/州内大安/

C.及赴中山/冀州父老皆送出西境/相聚而泣/二州境既连接百姓/素闻其德/州内大安/

D.及赴中山冀州/父老皆送出西境/相聚而泣/二州境既连接百姓/素闻其德/州内大安/

1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给事黄门侍郎,又称黄门郎,是皇帝的近侍之臣,可传达诏令。

B.迁,意思是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晋升。

C.从弟指同曾祖父或祖父,不同父亲,年幼于己者的同辈男*,即堂弟。

D.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在他们生前根据其功绩或德行获得的称号。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文帝想迁都,召集众位侍臣商议。李韶认为洛阳是皇权聚集地,几百年基业,且地处中土,方便四方朝贡,建都最好不过了。

B.吕苟儿在秦州反叛,李韶跟元丽一起带兵*并平息叛乱,恢复了爵位。陇西刚刚经过战乱,李韶善加抚恤并安顿,得到了少数民族百姓的拥戴。

C.李韶历任地方官职,都能做到清正廉明爱护百姓,政绩突出,在当时颇有盛名。

D.明帝嘉奖李韶,封赏甚厚。但李韶推辞将要告老还乡,请求不要加封,明帝仍然颁旨加以优待。并升任李韶为定州刺史,担任跟过去一样的常侍职位。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2)既葬之后,有冀州兵千余人,戍于荆州,还经韶墓,相率培冢,数日方还,其遗爱如此。

【回答】

11.B

12.D

13.B

14.(1)君子所犯的过错,就好比日蚀月蚀:犯错的时候,人们都看得见了;改正的时候错误,人们都仰望着他。(2)下葬之后,有一千多名冀州士兵,到荆州戍守,回来经过李韶的坟墓,争相为坟墓添土祭奠,几天后才回去,李韶去世后还受爱戴到这般地步。

【解析】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应将句子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大意,“及赴中山冀州父老皆送出西境相聚而泣二州境既连接百姓素闻其德州内大安”,这句话的大意是:他前往中山上任,冀州老百姓都来送他出了西境,聚在一起哭泣,二州地域相连,老百姓早听闻他有德,到任后,定州州内十分安定。然后再根据句中的一些断句标志进行断句,本句主要借助句中的名词(包括专有名词)、动词进行断句,比如“中山”“冀州父老”“西境”“二州境”“百姓”“州内”。断完之后还要重新读一遍,看有无讲不通的地方或者违反情理的地方。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本句主要借助句中的名词(包括专有名词)、动词进行断句,比如“中山”“冀州父老”“西境”“二州境”“百姓”“州内”。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学常识的能力。A项中的“给事黄门侍郎”在官员传记中并不少见。B项中的“迁”是个多义项的常用词,有“升迁、贬谪”等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语境,可以推断此处是“升迁”的意思。C项中的“从弟”在中学课本中出现过,不难判断。D项“谥号” 也是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词语,指死后才追赠的称号。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点面结合记忆法。不管是在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还是高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我们都要做到突出重点;同时,还要注重全方位的复习(就是注意相关联的知识点)。在做高考复习题时,有些知识点往往关键节点就在一处,只要把握住了,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举例:如教材所选鲁迅的若干篇小说,要记每篇出自何处,很难,若记住除《祝福》出自《彷徨》外,其余均出自《呐喊》,便省时易记、事半功倍。其次:再来了解一下.纵横结合记忆法。因为每个时代不同,所以每一位作家的写作背景也就不相同,从而又形成了横的联系;同一时期不同作品也有各自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横的联系。所以我们要把这些纵横交错的知识点组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网,达到快速而牢固的记忆。举例:如我国古代戏剧史有三个高峰,一是元杂剧四大家加上王实甫,二是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三是清代的“南洪北孔”。这样纵横结合加以记忆,*古代戏剧史又何愁记不住呢? 最后:重点了解门别类记忆法。在记忆一些文学常识时,我们可以把所关联的知识点进行分类,然后在按照相同的知识按一定顺序集中在一起强化记忆。可以成:考点分类、风格分类、地位评价分类、文章体裁分类、题材人物分类、等等。 举例:风格流派,如“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婉约派”“豪放派”等。文章体裁,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上述记忆方法并非只能单独使用,在实际记忆过程中,它们往往是综合运用的。既是对文学常识的多角度记忆,又是变化了的反复记忆,其效果自然会更好。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A项突出李韶的才能,关于迁都事宜,颇有*见地。C项概括分析李韶为官清正,富有盛名。D项突出李韶颇受明帝赏识。B项突出李韶处事能力,平息叛乱,战后抚恤百姓,都完成得很出*。但按照原文“甚得夷夏之心”的表述,李韶除了“得到少数民族百姓拥戴”外,显然同样得到汉族百姓拥戴。所以,B项所述不完整,与原文有些出入,应该是正确选项。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14.

试题分析:翻译的时候,应先找名词,再找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第一句中,“过”, 过错、错误;“食”通“蚀”;“更”,更正、改正。第二句中,“戍”,戍守;“还”,回来;“相率” 争相,。同时要关注句中的人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比如“君子”“日月”“冀州兵千余人”“荆州”“韶墓”“数日”。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李韶,字元伯,博学有器量,和弟弟李彦、李虔、李蕤都是由孝文帝赏赐名字。李韶深受叔父李冲器重。延兴年间,增补为中书学生,承袭姑臧侯爵位,被任命为仪曹令。当时修改车服和羽仪制度,朝廷都命令李韶主持。后升任给事黄门侍郎。再后来依据旧例降侯爵为伯爵,兼任大鸿胪卿,仍然担任黄门侍郎。孝文帝将要制定迁都计划,下令推荐侍臣,访求旧例。李韶应对说:“洛阳是九州旧都,七百年基址,地处中原腹地,方便四方国家朝贡,皇上要建都,没有比这更好的地方。”皇帝认为他讲得对。升任他做太子右詹事,不久取消“左、右”职衔,李韶仍然担任詹事、肆州大中正。后出任安东将*、兖州刺史。皇帝自邺城回洛阳,李韶在路上迎接,皇帝说到庶人元恂的事时,说:“如果你没有离开东宫,或许不至于此。”

宣武初年,李韶被征召授予侍中,担任七兵尚书,任抚*将*、并州刺史。因为堂弟李伯尚跟咸阳王元禧谋逆受牵连,被免除官爵。很长一段时间后,又兼任将作大匠,奉皇帝诏令参与制定朝仪律令。吕苟儿在秦州反叛,被授予抚*将*、西道都督,兼管秦州事务,和右卫将*元丽一起率领*队*他。事情平定,转为正式职务,皇帝下诏加以慰劳和劝勉,恢复他原先的爵位。当时陇右地区刚刚经历过战争,百姓大多还没有安于本业,李韶认真安慰,很受少数民族及汉族百姓喜欢。

孝明初年,由相州刺史入朝任殿中尚书,兼管雍州事务。后来任中*大将*、吏部尚书,加封散骑常侍。后出任冀州刺史。清正廉明爱护百姓,名誉很好,政绩突出,名盛一时。明帝嘉奖他,加封散骑常侍,升任车骑将*,赐给剑珮、貂蝉各一封,骅骝马一匹,以及衣服寝具。李韶以年迈为由,上书推辞官爵,皇上表彰但不同意他的请求。改任定州刺史,但仍然担任常侍。他前往中山上任,冀州老百姓都来送他出了西境,聚在一起哭泣,二州地域相连,老百姓早听闻他有德,到任后,定州州内十分安定。正光五年,在任上去世,时年七十二岁。皇上下诏赠帛七百匹,赠使持节、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司空公、雍州刺史,谥号为“文恭”。下葬之后,有一千多名冀州士兵,到荆州戍守,回来经过李韶的坟墓,争相为坟墓添土祭奠,几天后才回去,李韶去世后还受爱戴到这般地步。永定年间,因为平定秦、陇州的功绩,追封安城县开国伯,赐予食邑四百户。

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题型:文言文阅读

TAG标签:#李韶 #弟彦 #字元伯 #学涉 #延兴 #
热文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