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中文知识站>习题库>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霾为何物?我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释义说:风雨土也,从雨狸声。可见霾是充满流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霾为何物?我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释义说:风雨土也,从雨狸声。可见霾是充满流动...

中文知识站 人气:7.43K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霾为何物?我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释义说:风雨土也,从雨狸声。可见霾是充满流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霾为何物?我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释义说:风雨土也,从雨狸声。可见霾是充满流动力量的一种自然现象。风雨交加,裹挟大地的尘土,伴随像狸一样的尖利声音,给人造成很大的*感。《诗经·邶风》的《终风》一篇中有“终风且霾”,说的是一位女子耳闻目染交替演进的四种天象——“终风且暴”“终风且霾”“终风且曀”“曀曀其*”,不由忧从中来。

暴,大风迅疾猛吹;霾,狂风席卷扬尘;曀,狂风遮天蔽地;*,天**沉黯淡。四种天象,紧锣密鼓,层层加码。携带尘土的霾,带土黄或橘黄*,让能见度大为降低。“终风且霾”,是否为今天人们所说的沙尘暴,我们尚难以得知。不过,席卷尘土的霾,古已有之,当无疑义。

在长*流域,“终风且霾”的几率,微乎其微。彼时,*南水乡泽国,山林莽原,到处都为生机盎然的树林、湿地、河流、湖泊。霾,在此时的南方文献中略有涉及。屈原《九歌·国殇》——“霾两轮兮絷四马”,此处的“霾”,同“埋”,战车的两轮埋在土中,裹足不前。

在后世的汉语表达中,霾,屡屡出现。如唐代陆龟蒙“夫子又继起,*霾终廓如”。杜甫“向晚霾残日,初宵鼓大炉”“涨沙霾草树,舞雪渡*湖”“洒落唯清秋,昏霾一空阔”。

自造字伊始直至19世纪末,霾的意义变化不大,始终在农业社会徘徊。发端于20世纪上半叶的《辞海》对其的解释是“大气混浊态的一种天气现象”,也看不出霾对身体有多大伤害。再大的风吹起尘土,不过是原生态的尘土罢了。此时,*的大多数地方尚未进入工业化门槛,城市的体量无法同今天相提并论。当伦敦、曼彻斯特等工业*重镇率先饱受空气污染,*仍然为一派田园风光,空气中都弥漫着一种泥土味。

近年来,霾频频出现于*城市及媒体报章。支撑霾字频繁现身的正是*狂飙突进的城市化进程及相对滞后的环境治理。不同于裹挟尘土的古代的霾,现今的霾携带了多种多样对人体有害的成分——汽车尾气、工地扬尘、燃煤烟尘。而且,城市越大,人口越多,建筑越密,与现代社会息息相关的霾比古代的霾,引发的关联效应愈加深广、复杂,已让*的不少城市居民周期*地体会到“呼吸阵痛”。

从古至今,霾都为一种令天*浑浊的天象。风吹起尘土,形成了古代的霾。现今,在人工减排不畅的情况下,霾依然要靠风稀释、吹散。雾霾缠城,一阵阵大风将霾吹得无影无踪。因此,《诗经》中有“终风且霾”,风和霾还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6.下列有关“霾”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霾”源远流长,始终在农业社会徘徊,无数年来,它的意义变化不大,然而在诗歌中却屡屡出现。

B.古代风吹起尘土,声音犹如狸音尖锐,形成了尘土飞扬的霾,但这只是一种令天*浑浊的天象罢了。

C.笼罩在当今*多个城市的雾霾,夹杂着汽车尾气、工地扬尘、燃煤烟尘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

D.“终风且霾”的“霾”与今天人们所说的沙尘暴属于同一*质的事物,对于这种说法目前还无法确认。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霾”是大风扬起尘土所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如《诗》中“终风且霾”和《九歌》中“霾两轮兮絷四马”。

B.类似伦敦烟雾事件的大气污染当前在*重演了,让*的不少城市居民周期*地体会到“呼吸阵痛”。

C.20世纪上半叶,*的环境与伦敦等饱受空气污染工业*重镇相比,明显更具有环保*和田园*。

D.在今天,在人工减排不畅的情况下,对付雾霾,还是基本靠“吹”,还得依靠一场大风,吹散雾霾。

8.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由于古代*南的气候环境与北方不同,因此“霾”的具体意义,之于南方与北方而言也是有所不同。

B.自古以来都有雾霾天气出现,不过那时的霾只是携带原生态的尘土,也看不出霾对身体有多大伤害。

C.近年来,由于大规模的工业生产等因素,当今社会出现的“霾”与古代的“霾”就有了本质的区别。

D.正是*狂飙突进的城市化进程及相对滞后的环境治理,使得当前自然环境变得愈发恶劣,因而环保刻不容缓。

【回答】

6.A

7.A

8.C

【解析】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A项,“从诗歌中却屡屡出现”理解错误,原文中的信息是“在后世的汉语表达中,霾,屡屡出现,后世的汉语表达不一定都是诗歌”。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比如本题,A项,考生可以到四段寻找选项的内容,原文中的信息是“在后世的汉语表达中,霾,屡屡出现,后世的汉语表达不一定都是诗歌”。

7.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能力。A项,“霾两轮兮絷四马”中的“霾”同“埋”,陷在土里的意思。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认真审题,“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那就要求考生应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认真辨析所给的选项,把文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看选项有无改变文章的表述。比如本题的A项,“霾两轮兮絷四马”中的“霾”同“埋”,陷在土里的意思。

8.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C项,“本质的区别”属于主观臆断,原文中的信息是现今的霾“不同于裹挟尘土的古代的霾”,并没提到它们有本质的区别。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要从题干中审明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中,“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然后就要到文中找到与选项有关联的文字,看一看文中的信息与选项是否一致。比如选项C,文章第六段的表述是现今的霾“不同于裹挟尘土的古代的霾”,并没提到它们有本质的区别。

知识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题型:选择题

热文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