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中文知识站>习题库>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一)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一)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中文知识站 人气:2.65W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一)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一)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选自苏洵《嘉祐集》)

(二)

杨慎曰:六国纵约,特欲摈秦而已,曾不能出一师,以为秦患故秦得以闭关避敌养其全力者十五年故能制胜而无弊。诸侯所以摈之,适所以成其王业耳。故老泉曰封谋臣,礼贤才,以并力西向,则臣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何景明曰:老泉论六国赂秦,可谓深谋先见之识矣。

(选自徐乾学《古文渊鉴正集》)

8.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亲附,结交

B.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数:理数,命运

C.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礼遇,礼待

D.六国纵约,特欲摈秦而已       特:特别,十分

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限3处)(3分)

以 为 秦 患 故 秦 得 以 闭 关 避 敌 养 其 全 力 者 十 五 年 故 能 制  胜 而 无 弊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诸侯所以摈之,适所以成其王业耳。

11.选文(二)中“深谋先见之识”指的是什么?请结合选文(一)回答。(2分)

【回答】

8.D

9.以为秦患/故秦得以闭关避敌/养其全力者十五年/故能制胜而无弊。或:以为秦患/故秦得以闭关避敌养其全力者/十五年/故能制胜而无弊

10.(1)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别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挟持。(3分。“为……所”、“ 劫”及语句通顺各1分)(2)诸侯摒弃秦的手段,正好是成就它的帝王之业的原因。(3分。“所以”“适” 及语句通顺各1分)

11.告诫偌大的北宋,如果用贿赂的手段应对敌国,必将导致亡国,比六国还惨。(2分)

【解析】

8.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项解释代入原文语境考察。题中,D项的“徒”应解释为“只是”。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9.

试题分析:给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题中,动词短语“以为”的宾语“秦患”之后应停顿。动词短语“得以”的宾语“闭关避敌”之后应断句。“养其全力者”的谓语“十五年”后应断句。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为国者无使(自己)为(他人)积威之所劫”,“使”译为“让”也可,“为国者”直接译为“统治者、国君”也可。第(2)句中的两个“所以”,前者表手段,后者表原因;“摒”应译为“摒弃”“拒绝”“*”类意思;“适”应译为“正好、恰好”。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在读懂文意的基础上进行。“深谋远见之识”意思是有很深的思考、具有先见卓识的人;指代的则是苏洵在《六国论》中借六国的灭亡来告诫北宋统治者,如果用贿赂的手段应对敌国,必将导致亡国,比六国还惨。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一)齐国不曾割地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它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五国啊。五国灭亡之后,齐国也就不能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自己的土地,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灭亡在后,这是用兵抵抗的效果啊。到了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多次作战,败少胜多。后来秦国又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打退了它。等到李牧因受谗言被赵王杀害,都城邯郸就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它用兵抵抗却没能坚持到底啊。况且燕赵正处在其他国家被消灭了的时候,可说是智谋已尽,力量单薄,战败而亡国,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啊。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秦国,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与秦国较量,也许还不容易估量呢。

唉!如果六国把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非凡的人才,齐心协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担心秦国人连饭也咽不下喉呢。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切不要让自己被敌人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可是还有能够不割地贿赂而战胜秦国的形势。如果凭着一统天下的大国,反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二)杨慎说:六国相约合纵,只是希望借此摒弃秦国而已,并不能发出一支部队,使它成为秦国所担忧的祸患,因此秦国能够闭关躲避敌人,用十五年时间修养自己的全部力量,所以它能取得胜利却没有缺陷。诸侯摒弃秦国的手段,恰好是秦国成就王业的原因。所以苏旬说应该加封谋臣,礼遇有才能的人,以此合力西向,那我就担心秦国人吃东西都不能下咽了。何景明说:苏洵谈论六国贿赂秦国,可以说是有很深的思考、具有先见卓识的人了。

知识点:历史事件类

题型:文言文阅读

TAG标签:#迁灭 #齐亦 #终继五国 #五国 #何哉 #
热文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