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中文知识站>习题库>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8分)听筝 (唐)柳中庸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8分)听筝 (唐)柳中庸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

中文知识站 人气:2.3W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8分)听筝 (唐)柳中庸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8分)

听筝

 (唐)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南歧路洛阳城。

(唐)张祜

绰绰下云烟,微收皓腕鲜。

夜风生碧柱,春水咽红弦。

翠佩轻犹触,莺枝*未迁。

芳音何更妙,清月共婵娟。

18.柳诗第三联中,“独”与“空”的使用极为精妙,请作简要赏析。(4分)

19.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回答】

18.“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2分)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愤,极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2分)

19.柳诗表现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内心的离愁别恨,从“独夜”“空楼”“离别恨”等词可以看出作者的这些感情。(2分)张诗表现了诗人听筝时陶醉于美妙的筝声中的心理感受,从诗歌中明朗的景物描写、轻快的基调和“芳音何更妙”等处可以看出。(2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随着“抽弦促柱”之声的变化,又唤起诗人更加奇妙的联想:“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上一联写大自然的景物,这一联则写人世的悲欢,更加真切感人。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似谁家的白发老母枯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啜泣;又好似谁家的红颜少妇伫立楼头,为丈夫远出而望月长叹。“独”、“空”两字,尤使画面显得分外凄清,增加了盼子思夫、离愁别恨的分量。“愁灯影”、“思月明”,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灯前别无他人,只看到自己的影子,可见何等孤独,怎能不“愁”?楼头没有亲人,只见明月高悬,可见何等空荡,怎能不“思”?这两处倘若写作“愁灯下”、“思离人”,就索然无味了。这一联用暗喻,且用“谁家”、“何处”疑问句式,不仅显得与上一联有参差变化之美,而且更能激起读者想象的翅膀,让各人按自己的生活体验,从画面中去品尝那筝声所构成的美妙动人的音乐形象。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柳诗是一首描写筝声的诗,不重在表现*奏者精湛的技艺,而是借筝声传递心声,抒发感时伤别之情。诗人展开联想,以一系列比喻集中描写筝弦上发出的种种幽怨之声。诗中重点写“声”,却又不直接写“声”,而是用自然景物化写“悲怨之声”,以唤起读者的想象,使人见其形似闻其声,显示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

张诗题为“征人怨”,但通篇不着一个“怨”字。诗人紧紧抓住产生怨情的缘由,从时间与空间两方面落笔,让“岁岁”、“朝朝”的戎马生涯与“三春白雪”、“黄河”、“黑山”的自然景象去现身说法,从而收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知识点:

题型:语言表达

TAG标签:#促柱 #抽弦 #秦筝 #听筝 #悲怨 #
热文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