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中文知识站>习题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19年12月14日,由《*新闻周刊》主办的2019“年度影响力人物”荣誉盛典在北...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19年12月14日,由《*新闻周刊》主办的2019“年度影响力人物”荣誉盛典在北...

中文知识站 人气:2.7W

问题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19年12月14日,由《*新闻周刊》主办的2019“年度影响力人物”荣誉盛典在北...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12月14日,由《*新闻周刊》主办的2019“年度影响力人物”荣誉盛典在*盛大举行。

受奖的年度影响力人物中,有一位姑娘,名叫李子柒,她因拍摄*乡村古风生活、传统美食、传统文化等内容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她用一餐一饭让四季流转与时节更迭重新具备了美学意义,她把*人传统而本真的生活方式呈现出来,让现代都市人找到一种心灵的归属感,也让世界理解了一种生活着的*文化。在某海外社交平台上,她的视频订阅者高达746万。

有人赞美她拍出了令人向往的田园生活,让全世界*深度感知了*传统文化和美食的魅力,视频中没有一个字夸*好,但她讲好了*文化,讲好了*故事;也有*疑她的视频“净挑好的”,并不能真实反映*乡村生活的全貌,只是对*乡村生活的一种美化;也有人说“过高的评价或者过低的质疑,都不一定对,微笑着鼓掌是最好的”。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多样*与文化传播”的知识,分析李子柒的作品“讲好了*文化、*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2)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不同的人对她的作品具有不同感受的原因。

【回答】

(1)①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推动传统文化创造*转化、创新*发展,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②在展示民族特*文化个*的同时,遵循文化的共*和普遍规律,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③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发挥大众传媒传递、沟通、共享文化的强大功能,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④坚定文化自信,主动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2)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受到主体状况、客体状况以及认识条件的制约。

②不同的人在立场、知识背景、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有人从中感知到了*传统文化和美食的魅力,有人认为只是对*乡村生活的一种美化。

③她的作品涉及乡村古风生活、传统美食、传统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也会导致不同人的主观感受的差异*。

【解析】

本题以“李子柒通过拍摄等手段让*乡村生活重新具备了美学意义,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和《哲学与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获取和解读材料,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难度一般。

【详解】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多样*与文化传播”的知识,分析李子柒的作品“讲好了*文化、*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属于启示类主观题,通过分析设问可知,知识点锁定在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三课的内容,包括坚持文化多样*、现代大众传媒的作用、做中华文化传播的使者等内容,考生结合材料信息,分点作答即可。①根据材料“用一餐一饭让四季流转与时节更迭重新具备了美学意义,她把*人传统而本真的生活方式呈现出来”,启示我们要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推动传统文化创造*转化、创新*发展,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②根据材料“用一餐一饭让四季流转与时节更迭重新具备了美学意义...让世界理解了一种生活着的*文化”,启示我们在展示民族特*文化个*的同时,遵循文化的共*和普遍规律,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感染力和吸引力。③根据材料“李子柒利用拍摄的方式展现*乡村古风生活、传统美食、传统文化等内容”,启示我们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发挥大众传媒传递、沟通、共享文化的强大功能,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④综上所述,材料中李子柒的行为是坚定文化自信,主动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的体现。

(2)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不同的人对她的作品具有不同感受的原因。属于原因类主观题,通过分析设问和材料可知,知识点锁定在认识的反复*的内容,包括主体因素和客体因素,考生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并结合材料实际情况加以阐释即可。①原理综述: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受到主体状况、客体状况以及认识条件的制约。②主体因素:提取材料信息“有人从中感知到了*传统文化和美食的魅力,有人认为只是对*乡村生活的一种美化”,这是因为不同的人在立场、知识背景、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对同一事物会产生不同的看法。③客体因素:她的作品涉及乡村古风生活、传统美食、传统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博大精深,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经过一个多次反复认识的过程,这导致目前不同人的主观感受存在差异*。

【点睛】

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人们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线不容混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知识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文化的多样*与文化传播

题型:综合题

热文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