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中文知识站>习题库>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自以少孤,未尝饮酒食肉,口无杀害之言。至于亲宾来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自以少孤,未尝饮酒食肉,口无杀害之言。至于亲宾来萃,...

中文知识站 人气:1.41W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自以少孤,未尝饮酒食肉,口无杀害之言。至于亲宾来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自以少孤,未尝饮酒食肉,口无杀害之言。至于亲宾来萃,辄陈樽俎,对之危坐,终日不倦。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①,必高会极欢,无不沉醉喧乱。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不敢驰惰,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士谦闻而自责曰:“何乃为人所疏,顿至于此!”

士谦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给。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其奴尝与乡人董震因醉角力,震扼其喉,毙于手下。震惶惧请罪,士谦谓之曰:“卿本无杀心,何为相谢!然可远去,无为吏之所拘。”*宽厚,皆此类也。

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债了矣,幸勿为念也。”各令罢去。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一无所受。他年又大饥,多有死者,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将万计。收埋骸骨,所见无遗。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此乃李参*遗惠也。”或谓士谦曰:“子多*德。”士谦曰“所谓*德者何?犹耳鸣,已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德之有!”

(选自《隋书·隐逸传》)

14.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于亲宾来萃   萃:聚在一起的人或物

B.对之危坐       危:端坐

C.过于本主       过:超过

D.对之燔契       燔:焚烧

15.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

B.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

C.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

D.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士谦遵循孔子、荀子重黍稷的习俗,每逢社日先摆上黍米饭。前来聚会的亲朋从士谦身上看到了君子的德行,自愧不如。

B.李士谦对待亲友恭谨诚挚,从不冷淡、鄙薄众人;他听说人们把自己视为超群的君子,心里很不安,自责因愚钝而被人疏远。

C.李士谦虽殷实富有,但他厉行节俭,在乡里乐善好施;对待有过失者他极尽体恤之心。他做了许多善事,在乡间有美名传诵。

D.李士谦愿为子女多积*德,他把*德比做耳鸣,意思是*德只能心知,不足以外人道也。这反映了他在追求隐逸之士的风范。

1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

(2)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

【回答】

14.A

15.B

16.D

17.

(1)见了君子以后,才感觉到我们这些人缺乏品德修养啊。

(2)遇上当年粮食歉收,借债的人没有什么来偿还,都来表示愧歉。

【解析】

试题分析:

1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A项,“至于亲宾来萃”中的“萃”如解释为“聚在一起的人或物”,就是名词了,从语法结构上与前面的“亲宾”不合;亲宾,亲朋好友,是并列的,后面的“来萃”充当谓语,故“萃”应该是动词,解释为“聚集”。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比如本题的A项,因为萃”如解释为“聚在一起的人或物”,就是名词了,从语法结构上与前面的“亲宾”不合;亲宾,亲朋好友,是并列的名词作主语,后面的“来萃”充当谓语,故“萃”应该是动词,解释为“聚集”。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比如本题就可以采取课内知识迁移法解决。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15.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应将句子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大意,“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这句话的大意是:有兄弟俩因财产分配不均,互相争吵,以至闹到公堂。士谦听到后就拿出自己的钱财,补足那个分得少的人,让他与分得多的人相等。然后再根据句中的一些断句标志进行断句,本句主要借助句中的名词(包括专有名词)、动词进行断句,比如“兄弟”“士谦”“少者”“多者”。断完之后还要重新读一遍,看有无讲不通的地方或者违反情理的地方。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1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命题者往往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在细心。D项,“李士谦愿为子女多积*德,他把*德比做耳鸣”错误,原文最后一段说,“或谓士谦曰:‘子多*德。’士谦曰‘所谓*德者何?犹耳鸣,已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德之有!’”,可推知不是“愿为子女多积*德”,而是别人赞许李士谦“多*德”。原文意思是*德只能己知,外人不知,并无“不足为外人道也”的意思。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17.翻译的时候,应先找名词,再找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第一句中,“既”,在……之后;“方”,才;“不德”,缺乏品德、没有品德。第二句中,“登”, 登:成熟。指年成好,粮食丰收。可联系熟语“五谷丰登”;“无以”,固定用法,没有用来……的办法;“谢”,道歉。同时要关注句中的人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比如“君子”“吾徒”“年谷”“债家”。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自从幼年丧父,不曾喝酒吃肉,口中从不出杀人害人之言。每到亲朋好友前来相聚,他就盛设宴席,面对客人端坐奉陪,整日不知疲倦。李氏家族很兴旺,每到春秋两次祭神之日,一定大搞排场,极尽欢乐之事,场面喧闹纷乱,人们无不沉醉其中。他们曾经到李士谦家里,丰盛佳肴摆满前,先摆上黍米饭,李士谦对侄辈说:“孔子称黍米为五谷之长,荀卿也说食物以黍稷为先,古人所崇尚的能够违背吗?”于是老少肃然起敬,不敢松弛懈怠,回去后相互议论说:“见了君子以后,才感觉到我们这些人缺乏品德修养啊。”士谦听到后却责备自己道:“我怎么会被人疏远,愚钝到这种地步。”

士谦家富财足,可自己在家里却很节俭,他常常把赈济别人作为重要的事情。州里如果有人家里遇到丧事而无力安葬,士谦就急忙赶到那里,根据所缺提供帮助。有兄弟俩因财产分配不均,互相争吵,以至闹到公堂。士谦听到后就拿出自己的钱财,补足那个分得少的人,让他与分得多的人相等。兄弟俩羞愧恐惧,又互相推让,最终都成了品行良好的人。一头牛跑到士谦家的农田里,士谦把牛牵到荫凉处精心喂养,照顾之周胜过了牛的主人。每当望见有人偷割他家地里的庄稼,总是默默地避开。他的家僮曾经抓住偷他家粮食的人,士谦好言宽慰,说:“家里太穷了才至于这样,从道理上讲,不应该责备。”马上叫家僮放了小偷。士谦的家仆曾经与同乡人董震喝醉酒后比试力气,董震扼住家仆的喉咙,竟使家仆死在手下。董震惶恐不安地前来请罪,士谦对他说:“你本来就没有杀人之心,为什么要请罪呢!但是你可以远离此地,不要被官府差吏抓住。”士谦*情宽厚,处事都是这样的。

后来士谦拿出几千担粮食,借给同乡的人。遇上当年粮食歉收,借债的人没有什么来偿还,都来表示愧歉。士谦说:“我家多余的粮食,本来就是准备救济用的,哪里是为求利的啊。”于是把借债的人全请到家里,给他们摆上酒食,当着他们的面烧掉了借债的契约,说:“你们的债务已经了结了,希望再不要为此事*心了。”然后叫他们各自回家去。第二年粮食丰收,债家争相来还债,士谦拒绝了他们,一点儿也没有接受。另一年又遇大饥荒,死的人很多,士谦拿出全部家资,给饥饿的人们熬粥喝,依靠他的救济而活下来的人数以万计。士谦还收埋饿死人的骸骨,凡是能看到的,没有漏掉一个。到了春天又拿出粮食种子,分给贫困人家。赵郡的农民都非常感激他,抚摩着自己的子孙说:“这都是李参*留给我们的恩惠啊。”有人对李士谦说:“您积的*德太多了。”士谦说:“所说的*德是什么呢?就像是耳鸣,只有自己能听到,别人并不知道。现在我所做的,你们都知道,还有什么*德呢?”

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题型:文言文阅读

TAG标签:#字子 #平棘 #亲宾 #李士谦 #来萃 #
热文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