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中文知识站>习题库>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各题。晚望【清】郑珍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水*秋前静,山容...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各题。晚望【清】郑珍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水*秋前静,山容...

中文知识站 人气:1.69W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各题。晚望【清】郑珍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水*秋前静,山容...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晚 望

【清】郑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

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秋前静,山容雨后新。

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13.这首诗字面平易,却实有锤炼之功。颔联哪两字以浅为深,以俗为雅,用得很特别,请简要赏析。

14.有人认为,尾联破坏了全诗优美的意境,应该删去;也有人说,这两句恰是诗人匠心独运之处。你同意哪一种意见?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概括分析。

【回答】

13.“收”“出”两字很特别。(1分)鸟儿隐没于碧空之中,却说被蓝天白云收了进去;农人田间穿行劳作,却说被翠绿的稻秧送了出来。(2分)一“收”一“出”,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2分)

14.这两句诗匠心独运。(1分)前三联描绘春*之美和闲适之感,最后两句点出农村的穷苦和内心的沉重。(2分)作者运用“以乐写哀”(或“以乐景衬悲情”、“对比”)的手法,抒发了满腔悲愤之情,也使感叹民生疾苦的主旨更为明确。(如同意前一种意见,只要能自圆其说,也可适当给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字面平易,却实有锤炼之功。颔联哪两字以浅为深,以俗为雅,用得很特别,请简要赏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 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诗人在一个春日的傍晚来到一片开阔的原野上,极目远望。“悠然”二字传达出的是一种闲适,清雅的感觉。再看对句,更是一派优美的田园风光。诗人运用“碧”“翠”两字,在读者眼前勾画出一幅**明丽,对比鲜明的春景图。随着他的目光望去,飞鸟,行人,一派*景象。从手法的角度看,诗人说碧云“收”鸟,翠稻“出”人,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本无情感的“云”“稻”写成了有情之物,从而使所写景物更加明丽动人。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答题步骤如下:(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比如本题中,应先指出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然后再按照答题的步骤进行答题。

1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有人认为,尾联破坏了全诗优美的意境,应该删去;也有人说,这两句恰是诗人匠心独运之处。你同意哪一种意见?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概括分析”。解答本题,应先明确态度,一般依从作者的观点。全诗前三联写景,春光,行人,青山碧水,诗人将景*描绘得非常美好,而且,第二联中描写的是动景,飞鸟,行人都充满着生气;颈联中,诗人笔锋一转,又向我们展示出一幅静态的图画,“水*秋前静,山容雨后新”,这是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雨后的空气含着泥土的*芳,满山的苍翠,沉默的山映着清澈的水,仿佛山含情,水含笑,一动一静之间,尽显田园雅趣。如果不读最后一句,一定会觉得这是一首单纯写景的诗歌。可是读到尾联,才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空有好山好水,而无与之相适的惬意生活,美景何用?不过是成了悲剧的背景罢了,不过是让诗人更感伤的理由罢了。诗人并没有用过多的文字来描写*生活的艰*,可是,在前三联的景物描写的铺垫下,作者深沉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以乐景衬悲情,诗人的智慧和他对百姓贫苦生活的怜悯跃然纸上。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间接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题干中说“尾联”“匠心独运”,考生应重点分析尾联,找出其中的技巧。本诗读到尾联,才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才更将其中深意体会深刻。“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空有好山好水,而无与之相适的惬意生活。美景何用?不过是成了悲剧的背景罢了。不过是让诗人更感伤的理由罢了。原来他是想说,在这样的好山好水中,人们的生活是那么的不如意。人们为生活耗尽心力,再好的山水美景也没用人来欣赏。诗人并没有用过多的文字来描写*生活的艰*,乍看之下,反而显得语气平淡,有如一句简单的陈述。可是,在前三联的景物描写的铺垫下,作者深沉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只有在那样的美景的衬托下,才更能突显最后一联的悲凉气氛。以乐景衬悲情,诗人的智慧和他对百姓贫苦生活的怜悯跃然纸上。

知识点:

题型:语言表达

TAG标签:#郑珍 #晚望 #古原 #翠稻 #各题 #
热文推荐
猜你喜欢